114學測數學該如何準備?數學學測考試範圍重點整理,學測數學該怎麼救與進步?

114學測數學該如何準備?數學學測考試範圍重點整理,學測數學該怎麼救與進步?

資訊合作夥伴:

陳建名數學


目前大學入學主要有三個管道,「繁星推薦入學」、「個人申請入學」及「考試入學」三大招生管道。不管你選擇哪一個管道,都會採計全部或部分學測成績,所以考好學測是第一要務。


111學測開始稱為新型學測,新型學測一大變革是改採卷卡合一,一張A3大小的答案卡包含選擇題(畫卡)與非選題 (手寫)作答區


114學測數學科範圍?如何準備才有效率

114學測數學科範圍介紹


而新型學測數學考科分為數A、數B,簡單來說,就是高1、2的範圍


測驗範圍如下表:

數A 10年級必修數學、11年級必修數學A類

數B 10年級必修數學、11年級必修數學B類


學測數學科如何準備才有效率?

依據大考中心資料,數學科的測驗目標除了測驗數學概念,也評量使用這些概念解決生活與學術探究情境問題的能力。另外增加推理能力、連結能力及閱讀與表達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出學測數學考科的本質:「100分鐘要答對20題,你從來沒看過的題目,但是都是你會的!」


為什麼說「都是你會的」,因為數學科是唯一學測考科中有範圍的,這個範圍就是大考中心的「108新課綱」,其他科目沒有課綱嗎? 當然有! 但是國文科會有你沒看過的文言文,英文一定會有你沒背過的單字,社會科有時事題,自然科曾經出現擷取自國外科學期刊節錄的文章,然後從裡面出一個題組,這些都是課綱延伸出去的「課外題」,不像數學科,頂多搞得比較生活化的閱讀題,但最後都是回歸到課綱內的數學知識


那什麼教材是根據課綱去編撰的呢?就是課本!

找出任一版本的課本,弄清楚課本內的所有觀念、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最好都能自己推導一遍,之後把例題、習題親自來回做三遍,課本是主幹,再延伸出枝葉(題目)。


這樣之後不管是做複習講義,或是刷歷屆試題,才能不落入題海失去方向。


學測數學考試哪些項目及範圍?必考重點整理

學測數學考試哪些項目及範圍?


新課綱教材採取螺旋性學習,也就是一個主題會出現在不同冊別裡,比方說第一冊先學指數與常用對數,到第三冊才學指數與對數的函數圖形,所以複習時可以把相關單元統整一起研讀。


接下來我列出數A、B共同單元的重點

數與式:數系、?對值運算、算幾不等式


直線與圓:直線方程式與圓方程式、圓與直?關係


多項式:餘式定理、二次與三次函數及平移伸縮


數列級數:等差、等比數列求一般項、級數求和


數據分析:標準差、相關係數的意義與算法


排列組合:計數原理、排列組合的計算


機率:古典機率、期望值、條件機率(含貝氏定理)


三角:廣義角三角函數、正餘弦定理、海龍公式


三角函數:弧度制、sin、cos函數圖形及平移伸縮


指數與對數:指數律與對數律、圖形特性、複利等應用問題


平面向量:內積與正射影


空間向量:立體圖形性質、空間向量的內積


矩陣:乘法運算、反矩陣


共同單元複習完之後,數A、B差異的內容,一定也是大重點,務必加強!不然就不需要分A、B了吧!


數學A獨有的部分:

(1)三角函數和差角公式及正餘弦疊合(包含畫圖)


(2)平面向量延伸出的行列式(包含二階與三階)


(3)空間中平面與直線方程式:空間中的兩直線、兩平面、直線與平面的關係;外積求平行六面體體積。


(4)轉移矩陣與平面線性變換


數學B獨有的部分:

(1)球面與經緯度的計算


(2)三角函數的應用,比方說聲波圖形、摩天輪週期…等


(3)連續複利的計算


(4)圓錐截痕


學測數學怎麼救?怎麼讀才有效?讓學測數學變強?

除了剛剛提到的先從課本開始,把

觀念、定理、公式基礎打穩,基本運算都要熟練之外,很多同學會買一堆參考書,接下來才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然後每一本都只做一點,後面三四冊占分比較大的範圍,反而複習不夠。


我建議複習講義一本就夠了!無論是哪一本,把它做到爛,每一題都要想透,不求快,但求通

,第一輪求準確,每一題都要想通題目給了哪些關鍵字?這些關鍵字會讓我想到那些公式定理(工具),而這些工具可以怎樣破解這些題目?第二輪開始再要求速度,與針對不熟部分加強。


我在YT曾經做過一次直播完整說明準備方式,如果你想深入了解,

歡迎收看這部影片


如同一開始說的:學測的題目都是你『從來沒看過的』


從看完題目→抓關鍵字→制訂解題策略→準確無誤的計算→答對


這串流程都是要經過刻意練習的。


如果沒有一位有經驗的老師帶領你反覆思考與練習,一翻開考卷馬上就是腦袋一片空白,然後開始慌亂,結果可想而知


我的114學測複習課程就是要幫你解決這個困惱

課程有5大特色


l 觀念解說影片反覆看


l 關鍵字統整:搭配口訣快速記憶


l 心智圖統整: 13章節手把手完成心智圖整理


l 24小時LINE提問群組


購買課程


114學測數A複習課程


114學測數B複習課程


學測數學科如何準備才有效率?

依據大考中心資料,數學科的測驗目標除了測驗數學概念,也評量使用這些概念解決生活與學術探究情境問題的能力。另外增加推理能力、連結能力及閱讀與表達的能力。


學測數學考試哪些項目及範圍?

新課綱教材採取螺旋性學習,也就是一個主題會出現在不同冊別裡,比方說第一冊先學指數與常用對數,到第三冊才學指數與對數的函數圖形,所以複習時可以把相關單元統整一起研讀。


學測數學怎麼救?怎麼讀才有效?讓學測數學變強?

除了剛剛提到的先從課本開始,把觀念、定理、公式基礎打穩,基本運算都要熟練之外,很多同學會買一堆參考書,接下來才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然後每一本都只做一點,後面三四冊占分比較大的範圍,反而複習不夠。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