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壓力大!家長怎麼辦?

高中壓力大!家長怎麼辦?

資訊合作夥伴:47雲端輔導室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最近我到不少校園去協助家長日的座談分享,我打算把它剪輯成幾支影片。今天的影片我會跟你分享高中生家長在升學壓力+青少年時期+身心健康三個方面應該如何調整,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也給身為父母的你最小的負擔。那我們就開始吧!


在開始前,我先跟你說一個小故事。曾經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喜歡組鋼彈,我們就先叫他鋼彈小子吧。一直以來他都是努力學習的學生,但國中的課業真的讓他蠻辛苦的,最後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直升到高中部。達到直升資格開心嗎?當然開心,但他只開心了一天,因為高中課業更難,不管他怎麼努力始終都在校排後半段徘徊。


這時候,遇到這種情況,47老師會建議你:高中課業雖然很難,但你千萬不要放棄,持續保持學習,不要有負面情緒。這種努力得不到回報的情況只要久了,就會習慣了… 高中課業真的不是這麼簡單,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這道理在高中課業不一定是真的。我們先不論個人資質高低,你努力讀書、別人也努力,憑什麼人家就一定會考輸你?所謂成績排名這件事,你往前就一定會擠下其他人,學校的成績排名是營造少數贏家的機制,但這種機制跟社會實際狀況不一定一樣。這個社會是可以有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這個世界很大,大到可以讓每個人都贏,但是學校很小,小到只有一個第一名。


再回來這個鋼彈小子的故事,他對自己的目標是希望可以考上頂大電機系。當他說出這個目標時,所有人都覺得他在癡人說夢,而且到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時,他離所謂的目標校系至少還差了12個級分。如果是一般人,大概就會開始懷疑自我,並且開始把目標難度往下調。但這位鋼彈小子依然想念頂大電機,為了彌補中間的差距,他把要完成的任務切成極小的單位任務。因為任務難度降低,達成率也就提升了。看著清單一件一件被打勾,他的實力也一點一點的提升。已經高三了,這樣來得及嗎?我們的鋼彈小子根本沒想這件事,他就是持續地完成這些小任務。


學習的成長與財富的增長是同樣的道理,都會呈現「複利效應」。有投資股票的父母都知道,最難的就是第一桶金,只要度過前期的超慢進度,後期都會迎來指數性的增長。學習也是如此,前面在打基礎,所以進步幅度很緩慢,有的人要花一個月,有的人要花一年,我們的鋼彈小子大概花了兩年又兩個月,但最後他迎來學習上的爆發,他說他高中考最好的一次考試落在學測當天,他的學測成績一共進步了158名。


你以為他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他後來去唸了另一家頂大電機,之後,還跟他的同學一起創業,研發了一款球型馬達。後來這顆馬達被伊隆.馬斯克的公司買走,現在在SpaceX的火箭上。


我認為,如果沒有那段很長的停滯期,鋼彈小子就不會學會把任務極小化,沒有完成這些任務,他也不會迎來學測成績大爆發。許多孩子升上高中發現他不管怎麼努力,但就是考不好。為了逃避這種狀況,就乾脆不唸了,因為這樣就可以有藉口告訴別人:「沒考好,是因為我沒念!」我們都希望孩子贏,但卻沒教過他怎麼輸!要他們領先在起跑點,卻沒教他們跌倒了怎麼爬起來。


在台灣,升學壓力是每個高中生都避不了的壓力,加上這時候正處在青少年時期,體內的賀爾蒙正在催化他們成長成一個大人的模樣。內部壓力+外部壓力很容易就造成身心失衡。我記得剛進校園服務時,前三年只遇到一次憂鬱症的案例,但是現在的校園內憂鬱症、思覺失調的越來越多。學校的輔導人不足的情況下,個案能安全活著就是萬幸。什麼升學管道、學習歷程都比不過一個孩子可以好好活著還重要。


如果要給高中的家長一些建議,我大概只會講一個字:「穩」。家長只要穩住,孩子就會穩住。青少年經常對父母有多錯誤的誤解。


誤解一:

我不知道父母會擔心我,我以為他們只會罵我。因為當你晚點回家時沒打電話報備,父母總是會臭罵我。父母用憤怒表達他們的擔心。其實這時候,父母只要穩穩地告訴孩子,你這麼晚還沒回家,我們很擔心,這樣就可以清楚表達,不會讓孩子誤會了。


誤解二:

孩子跟我不親了。這點是父母對孩子的誤會。小時候,我跟孩子無話不談,但上了國高中後,孩子回到家都直接進房間,我開始不了解我的孩子了。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一些空間跟隱私,學校已經佔據太長的時間。回到家進入房間,可能是一個喘息的小天地。單純的不想講話是有可能的。活潑外向勇敢發言是這個社會的偏好,但內向者真的一點優勢都沒有嗎?有一本書叫做「高敏感是一種天賦」,書中提到全世界有1/4的人擁有這項特質。他們擁有比別人更細膩的心思,更能理解他人的需求,同時也更容易發現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獨立感到不安,孩子也會感覺到得父母的焦慮。父母可以很穩定的告訴孩子,你不想講話也沒關係,但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找我,我們隨時都在。


誤解三:

父母都不了解我。不想跟父母講話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過去不好的經驗。例如曾想爭取某個玩具,想去朋友家過夜,甚至想就讀自己喜歡的科系,但經常得到否決的答案。孩子自然也不想再浪費時間了。已經是高中生了,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也知道是非對錯。但為何還是想要這樣做?父母可以穩穩地問一句「為什麼呢?」,聽完後,幫他總結,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讓孩子自己負責。我想就可以為你們開啟聊天視窗,不用再封鎖彼此了。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