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服父母尊重我的志願選擇

如何說服父母尊重我的志願選擇

資訊合作夥伴:47雲端輔導室


最近這二十多天,幫許多學生家長做志願評估。準不準我不敢說,但的確是花了我蠻多時間。


這些日子我看到了好多的不安,擔心以及猶豫,但這些比例遠遠低於一件事——親子衝突。例如分數考得不錯,家人建議填好一點的學校,或者孩子想唸的科系與父母的期待不同。


今天我想聚焦在如何說服父母尊重我的科系選擇。我會教你一套組合技,讓你大幅提高說服父母尊重你志願選填的成功率。


【說服父母為什麼這麼困難?】


「說服」其實是一種溝通技巧,目的是影響他人的思想、態度、信念或行為,讓別人的觀點或行動方向跟自己一致。


這種事容易嗎?我們現在來實驗一下。


假設我選錯社團到生物研究社,我想要跟你交換吉他社,我嘗試這樣說服你:「我告訴你,參加我的社團有很多好處,你會學到很多東西,以後對升大學很有幫助。」


聽完後你願意跟我換社團嗎?麻煩底下留個言,我估計是沒什麼願意的。


為什麼?因為我只是強迫你接受我認為的好而已,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我這是為你好啊!」


說服別人之所以困難,有幾個關鍵因素。


一、心理抗拒


人們天生具有對改變的抗拒,特別是當這種改變挑戰他們現有的信念或價值觀時。人們傾向於維護自己的觀點,以保持心理的穩定和一致性。


二、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常見的確認偏差有只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高估自己觀點的普遍性,情感過多投入影響理性判斷,這些都容易讓人們難以改變。


三、溝通障礙


有效的說服需要清晰、有吸引力的溝通方式。不匹配的溝通風格、不恰當的語言使用,或者對方無法理解的專業術語都可能阻礙說服過程。


四、信任和關係的建立


說服往往需要在說服者和聽眾之間建立信任。如果缺乏這種信任或者雙方之間的關係基礎薄弱,說服的難度會大幅增加。


五、個體差異


每個人的價值觀、信念、經歷和性格都不同,企圖找到一種能夠普遍奏效的說服策略變得很困難。說服策略需要針對不同對象進行調整和優化。


孩子要說服父母,特別是在科系選擇上之所以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價值觀和世代差異


父母和孩子之間可能存在價值觀和世代差異,這些差異影響了對科系和職業選擇的看法。父母可能偏好那些被認為更「安全」或「有保障」的科系,例如醫學、法律或工程學,而孩子可能對藝術、人文學科或新興的領域有更大的熱情。


二、對未來就業市場的擔憂


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擔心,特別是就業安全和經濟獨立性方面。父母可能認為某些科系提供更好的就業前景和經濟回報,因此對孩子選擇那些在父母看來就業不明確的科系充滿擔心。


三、溝通和理解的障礙


孩子通常不會表達他們對特定領域的熱情、才能以及長遠計劃,使得父母難以理解孩子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溝通方式不當,極可能產生親子衝突,導致對話變得困難。


總歸一句話


父母吃過的鹽,可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孩子只是憑著一股熱情,很難說服經驗豐富的父母。


 


【青少年在說服父母時常犯的錯誤】


青少年在嘗試說服父母時,常見的錯誤方式包括:


一、僅關注自己的觀點

在溝通過程中僅關注於自己的觀點,不願意聽取或考慮父母的反饋、擔憂或建議。


只想讓父母急切知道你的決定,這種缺乏耐心的行動,試圖在短時間內急於達成結果,不給父母足夠的時間去考慮和消化信息,是很難達到說服的目的。


畢竟,要改變觀點或接受新想法,需要時間來理解。


二、情緒化的溝通

在溝通過程中表現出過度的情緒,如生氣、哭泣或嗆聲,這可能會讓父母感到防衛,而不是開放和理解。


情緒化反應往往會讓對話離主題越來越遠,降低說服的可能性。


三、缺乏準備

「這是我的未來,我自己會負責。」


這是我常聽青少年與父母討論志願時,青少年冒出來的對話。


但在有經驗的大人面前講這種話,容易讓父母質疑:「你拿什麼負責?」


未能提供充分的理由、證據或計劃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沒有充分準備,容易使得自己的請求顯得不成熟或不切實際。


四、不尊重或貶低

「你不懂啦!以後世界變化很快,你們的想法只會跟不上時代。」


類似的話從青少年口中說出,對於父母而言只是一種不禮貌的表達。


這種方式不僅無助於達成目的,反而可能損害與父母的關係。


五、情緒勒索或威脅

「不答應我就離家出走、不填這科系就斷絕父子關係,甚至以生命威脅。」


類似的威脅話語,企圖讓對方答應。


這種說服方式不僅無效,嚴重的話還會造成家庭悲劇。


 


【如何說服父母尊重我的志願選擇】


在告訴你如何說服父母之前,我先跟你分享一個小故事。


有一對夫妻,丈夫總是常常喝酒到半夜才回家,太太非常受不了,於是警告丈夫:「如果你再超過晚上十點後才回家,那我就把門鎖起來。」


一開始,的確起到嚇阻作用,丈夫馬上就早早回家了,可是一個禮拜後,丈夫又開始晚歸了。


太太心想,這樣不行,於是就換另一個說法,她告訴丈夫:「如果你再超過十點回家,我就把門都打開,讓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我家。」


丈夫聽到後,就再也不敢晚回家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


鎖門是太太為了自己的目的的脅迫,而開門是從丈夫可能遇到損失著手。


為了有效說服他人,我們需要進行細致的準備,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期望,從對方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溝通策略。


因此我要給你一套有效說服父母的組合技。


一、放下自己的堅持

同理心是說服他人的核心關鍵。


在你提出自己的志願想法後,不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反而要張開耳朵敞開心去聽聽父母的想法。


這個過程,你不需要有任何回應,就是不斷地聽,記錄下來。


接著說:「我明白了」,然後離開現場,並且針對父母的擔心開始「做功課」。


二、擴大父母的擔心

父母對於你選擇的科系可能因為未知充滿了很多擔心。


在前面你仔細聆聽後,你需要把父母的想法做個整理,甚至要擴大父母的擔心。


當父母告訴你:「念這種科系以後會沒工作」,你不僅要承認,還要告訴他你如果念這個科系,未來還會遇到什麼困難,例如社會地位低落,還需要去兼職才能養活自己等等。


總之,你需要把這個選擇中所有最壞的結果都一一攤開來告訴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完全理解父母的擔心,並且也做好準備去迎接這些挑戰。


三、訂出具體可行的策略

在仔細聽完父母的擔憂後,你把所有可能的挑戰都羅列出來。


這時候,父母大概就會知道你已經充分明白他們的擔心了。


最後的 Combo 連招才可以打出來:「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


人類會因為未知而擔心,所以你需要把父母未知的部分完整解釋清楚,並且告訴他們你打算怎麼面對這些挑戰。


曾經我有一位學生英文很好,家人希望他去唸英文系。


可是這個孩子卻說他想去唸斯拉夫語言學系。


媽媽聽完後很不理解:「英文好就應該唸英文,以後工作才有保障啊!」


這位學生第一次溝通後,就把媽媽的擔心都記下來,然後上網找了斯拉夫語言學系的工作機會。


第二次討論時,就把媽媽的擔心一件件說明清楚,讓媽媽知道孩子即將面臨什麼挑戰。


最後告訴媽媽:「學英文的人太多了,他沒有優勢。斯拉夫語言是全球第三大貿易市場,以後英文他可以自己學,但斯拉夫語需要到大學接受專業教育,這樣他才有跟世界競爭的本錢。」


我知道看影片的你可能也是家長。


以上的溝通策略也適用於家長。


當孩子自己沒有想法,又無法理解父母的建議時,這套組合技家長也可以使用。


說服看似是要說話,實際上是要傾聽。


根據聽到的內容,理解對方的擔心,最後才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兩週看志願的過程,發現大多數人會選擇的志願都是看起來「工作有保障」的科系。


大人、小孩思維都一樣。


我認為孩子現在還年輕,未來世界變化這麼快,沒必要用工作取向來綁住自己無限寬廣的未來。


大學學歷無法讓你工作無虞,只有具備自學能力,才能讓你在社會生存,並且不斷升遷加薪。


比起用工作取向選志願,不如陪孩子找到願意花時間學習的科系,才能培養最強大的競爭力。


 


 


最後我用一個真實案例結尾


這位朋友看到我最近在輔導學生,特別用心寫了這段文字,分享給你聽。


西方有句格言:「你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詩篇119:32


我是個古代人,唸的是高職,相對「高中」來說,高職的「路」比較固定、有個脈絡可循,所以升學對一個高職生來說,不太是什麼「選擇題」,基本上高職讀什麼科,升學就也是差不多的系。


但是我是「轉過職的」,這對高職出身的人來說,是不多見的。


希望我「轉職」那個短暫、卻又關鍵的過程,能夠帶給「心裡有個選擇」的你更多勇氣,那是我曾走過的路,至今仍開開心心走在其上,希望你也是。


我是資訊背景,但我是個太愛講話又喜歡用創意表演的人,簡言之就是愛出風頭,做網頁或寫程式一定要搞怪、弄點新花樣就對了,如同現在寫這篇文章給你一樣,我才不要寫得跟別人一樣。


當年還有手繪海報呢!更是我拿手的。


我當時還是「聯考」的時代(對啦我清康熙年間的人啦怎樣),總之,高三考完試,分數大致底定,大家都在討論將選哪個學校、哪個系,(哪像你現在忙成這樣我們考完最後一堂就出去玩了)。


當時台南某科大剛開始招收傳播科系的學生,看著名字是很吸引人,我分數也能上。


我很想去。我心裡知道那「像」是我想走的路。


但我心裡很是擔心:「我是不是應該往大家都在走的路,會安全一點?」


我相信你也這樣問過,「會不會安全一點?」


我心中幾個不確定如下,我也怕踏上一條沒人走過的路。誰知道會遇到什麼?


畢竟別人走過的,好像總有人可問可依循。


但我心中又隱隱約約覺得,如果我這次不勇敢,不知道會不會遺憾一輩子。


我心中幾個確定是,我明白資訊不是我的最愛,我可能「可以做」,但我不會做到最好,也不會想做到最好。


我的腦袋裡不是0和1的位元組成,但我的同學是。我的同學跟鬼一樣,寫程式比我更快、更精簡、更少bug。


我大概再怎麼努力都拚不過這些人,更何況我已決定我才不要努力呢。


的確後來的事實證明,二十多年過去,我多位同學的確已是資訊界的中堅菁英。(還好沒和他們硬拚)


但我知道自己文筆不錯、也有創意、也喜歡企劃活動,我心裡實在是很想、很想去讀傳播系。


但我不敢。


我猜你此時也不敢選你想選的。


於是我打了一通電話,給一位和我們班很熟悉的老師,那通電話只有短短幾句話。


我:「老師,我想問你一件事,我志願不想填資管…..」


老師:「喔?那你想要唸什麼?」


我:「那個某科大有那個傳播系……」


老師:「喔!傳播啊,很適合你啊!你去吧!」


那是教我們資訊科目的的老師。但他知道我的長處在哪裡,我很感謝老師在那通電話裡面給我的鼓勵,他知道有些人該走上一條屬於他的路,就像你一樣。


如果今天這段文章有鼓勵到你,那代表你心裡的確有一條想走的路,這樣很好。


那讓我接著說。


我從沒想過,大學唸到自己喜歡的系,媽呀,會這樣超級超級開心。


正如那句格言說的,「你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


傳播系的功課很難的,跟地獄一樣,每個你看到的漂亮創意,背後都是花崗岩一般的硬理論。


你知道什麼是「沈默螺旋」嗎?怎麼應用它?


你怎麼知道這個是「真實的假議題?」


老師永遠都不滿意你的作品。你看過整篇報告都是紅字嗎?


但我告訴你,我開心極了。


看到困難、著實令人興奮,因為,我在一條我喜歡的道路上直奔。


高中升大學的選擇更多,你能選擇的方向也更大。


無論是什麼科系,如果你沒有勇氣轉這麼大的方向,那也請一定要找出你真正喜歡的方向,然後往那邊前進。


記得,「你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


很爽的,不限速。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