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落點?真的可能嗎?

提前落點?真的可能嗎?


資訊合作夥伴:47雲端輔導室



學測還沒放榜,提前落點有可能嗎?今天要來跟你講一個顛覆性的觀念:「提前落點」。我會告訴你為什麼可以提前落點?如何提前落點?並且我會在最後,告訴你提前落點會帶給我們什麼好處?讓你在讓你在整個升學節奏裡,有更好的主動權。


落點分析是什麼?

我們先來說明一下,「落點分析」是什麼?落點分析指的是根據學測篩選規則和歷年的趨勢,預測校系的可能級分,進而提前規劃志願選填策略。由於每人只能選填六個校系,考生們擔心填太高可能落榜,填太低又浪費分數,所以每年都會非常糾結,希望可以順利找到志願甜蜜點。


過往我們都是等到學測放榜後才開始進行落點分析,主要原因是認為考題的難易度,會影響兩年級分的的對照,因此在分數公佈前,幾乎無法做出任何判斷。在不確定自己的成績之前,考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挑戰自己的目標科系。這種不明朗的情況下,不管是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或者選擇分科,都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學測成績又得等差不多一個月才會公布,這段時間考生只能漫無目的的等待。為此,得勝者文教的劉駿豪主任提出「提前落點」的概念。


為什麼可以提前落點?

劉主任指出,因為學測是篩選,所以他可以提前落點。真的會影響篩選的,是大家報名時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模式。例如這個科系的級分是否與我的級分相符,或者是否採用我擅長的科目,甚至是媒體討論的熱度,都會影響學測篩選的級分。


客觀影響因素主要有三個:


題目難易度:兩年的學測各科題目難易度比較。

篩選規則變動:今年大學校系申請入學是否改變篩選方式。

鐘擺效應:大學校系去年通過一階篩選級分是否突然過高或過低,如果過高,那今年考生就會避開,如果過低,今年考生就會一窩蜂搶進。

三個條件已經知道兩個了,題目難易度也會在考完後馬上有感覺,在級分變動上,只有加一減一的影響,所以完全可以進行提前落點。


例如成大材料系從過去以四科相加為篩選標準,改為三科相加。查找111-112年可以發現三科相加為40,因為這兩年題目比較難,可以預測今年可能的通過門檻為41。


第二個例子,台大工管系企管組。去年台大工管系以英文加數A篩選,通過級分為27。今年只以數A篩選,學生可檢視歷年相似科系的數A分數趨勢,例如台大財金,連續兩年數A是13,因此推估今年台大工管系企管組的數A可能是13。


第三個案例,清交成機械系。清大、交大與成大的機械系篩選方式穩定,分數趨勢在51至52之間。考生可以把相關的科系做個排列,提前判斷落點。


劉主任建議,落點分析起碼要看三年的趨勢。如果去年分數突然掉下來,那今年就勢必會回彈。例如政大企管國文+社會,前兩年都是28,去年突然掉到23,今年就會回彈,考生要特別注意這種校系。


提前落點的好處

對於這種提前落點,我的看法是,我們不是要計算多精準,而是有提早準備的時間。每年在輔導學生時,看著他們都慌慌張張地拿著成績,要在很短的時間做出六個志願的選擇。我記得去年有一個家長,大概在四月時私訊我,說他們個人申請六個志願,一個都沒過。我問他們,你們沒找學校老師或看我的影片嗎?他們說是最近才發現我的頻道,當時沒什麼人可以問,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落榜了。我看了一下他們的志願,很明顯就是沒有經過仔細分析所做的倉促決定。


提前落點能帶來以下三大好處:


充分瞭解:學生開始評估落點時,他會開始查找相關資料、認識科系、有更充分的準備。

避免錯過機會:熟悉篩選規則後,能更精準地掌握適合的志願,減少遺漏可能有優勢的科系。

深度思考:多出約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更冷靜地分析各校系的需求與優勢,也可以跟家人有更完整的討論。甚至會花時間開始探索自己的未來。

之前我有一支短影片,叫大家不要迷信「低分高就」,造成了一些迴響。這段內容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我希望學生「不要只用分數選學校」。一昧只想擠進聲望好,但卻不適合自己的校系,那才是真正浪費四年時間。高中三年你可能忙著讀書,都沒有思考過自己的未來。拿到成績後,又得忙著各種升學事務。那何不趁著這空白的一個月,好好去思考你真的想做什麼呢?


提前落點如何影響學習歷程準備

在拿到學測成績以後,整個升學時程是相當緊湊的。先是繁星、再來是個人申請。你要選志願、又要做學習歷程檔案。如果沒有有效地規劃時間,真的非常容易全盤皆輸。


史蒂芬柯維的時間管理四個象限是一個用來幫助個人管理時間和任務的工具,將所有活動依據「重要性」與「緊急性」分為四個象限: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事物的優先順序,進而做出更好的安排與決定。過去在看這個理論時,有一個地方我一直不是很理解。我們知道重要的事情要先做,不要被緊急的事情塞滿我們的時間。但如果真的出現緊急不重要的事情,通常還是會被迫去先做緊急的事。例如明天要小考,一個月後要學測。如果兩者範圍不同,我們多數人還是會先把隔天的小考先解決起來。面對這種狀況,我們要怎麼取捨呢?前一陣子我聽到一個說法,完全點醒了我。他說:「你要減少緊急事情出現的頻率,才能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沒錯,減少緊急的關鍵在「提早準備」。


過去我們都把時間壓到最後,一定要等到成績公布,甚至是一階放榜才開始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浪費了兩個月時間,當然會把所有事情都變成緊急的狀態。但你有想過嗎?當你提早落點,就可以大概知道自己的位置,學習歷程也就可以提早準備。況且,就算你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想念什麼科系,你也可以開始整理你的學習歷程。你過去參加的活動,不會因為你將來要念什麼科系有所改變。例如你參加漫畫研究社、擔任衛生股長。這些都可以先寫成學習歷程檔案。到時候再根據你要申請的科系,做微調就好。


在任何狀況下,比起1-100,從0-1是更困難的。從「0到1」象徵著從無到有,代表著打破現狀、創造全新的事物或改變方向的艱難。相比之下,「1到100」則代表在既有基礎上的延續或優化,相對容易很多。現在先開始重新整理你的學習歷程,等到成績公布後,再來針對校系做調整,內容的含金量與完成度都會高很多。而你也可以在整個升學上有更多選擇權。


提前落點不僅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心態的調整。讓你從被動等待成績,轉為主動規劃未來。無論是透過分數趨勢分析還是篩選規則的掌握,提前落點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並優化學習歷程的內容呈現。


提前行動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掌握好學測後的黃金準備時間,也等於掌握考上理想大學的絕佳機會!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