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科系像選命運?」3個方法助你選對科系

「選科系像選命運?」3個方法助你選對科系

資訊合作夥伴:蘇子涵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老師,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科系,朋友都說讀資訊科系比較好找工作,要不要跟著選啊?」


許多學生雖然很努力學程式,但當我問學生為什麼要讀資訊相關科系時,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清楚、不了解。只模糊認為資訊科系的出路應該比較好。面對 #選組煩惱 與 #生涯茫然,學生沒有做基本功課,常常只聽身邊人的建議就盲目跟風,結果踏入大學後,才發現根本不感興趣,覺得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其實,我們常忽略「想得再多,都比不上一次真實的體驗。」看看這段關鍵提醒:


💡人若僅止於思考便是妄想。必須活出達成實體的生活。實體不是妄想也不是夢,因此,必須付出行動來獲得實體。實體很實在,並不是畫中的餅和肉。實體是現實。


當學生只停留在「聽說這個科系好」的階段,而沒有任何行動去實際了解未來趨勢、科系內容、就業方向,那麼所有的計畫都只是一場空想。真的想讓學生找到合適的 #未來方向,就必須踏出去、做點事!



✅ 「這樣」一步一步行動,擺脫迷茫!


1. 自我探索清單:列出學生的興趣與擅長

建議學生寫下一張「#自我探索清單」:記錄自己平時最有熱情、最常投入的事,以及擅長完成的任務。

例如:喜歡分析數據的學生,可以去了解數據科學或程式設計領域;對人文社會更敏銳的學生,則可進一步探討心理學或社會科學的方向。


2. 安排實際體驗

不論是暑期營隊、線上講座,或是大專院校的參訪活動,都能讓學生先「看一看」、「試一試」,把模糊的想像化成實際體驗。

例如:如果學生對醫學很有興趣,就可以參加醫院舉辦的「醫療體驗營」,看看自己是不是能適應醫院的步調。


3. 與師長或學長姊交流

常常短短一場活動就能讓學生抓到某個領域的精華,或意外發現更感興趣的項目。

多和師長、學長姊聊天請益:了解他們在這行的酸甜苦辣,看看學生是不是真的能接受與熱愛這種生活模式。



⭐ 家長可以怎麼幫忙?


1. 尋找 #有效資源 給學生

在社區大學、大學校方或網路上搜尋相關營隊、講座資訊,先讓學生挑幾個感興趣的活動,幫忙報名並安排交通。

範例:若學生對電腦相關領域好奇,就先找一堂 #Scratch 或 #Python 實作工作坊,讓他親手碰觸程式碼,才能判斷是否真的喜歡。


2. 陪同體驗,給予討論空間

若行程允許,家長陪同學生參加公開說明會或校園參觀,之後一起討論觀察到的重點。

範例:在車上或晚餐時,問問學生參加活動的心得:「哪一部分讓你印象深刻?為什麼?」用對話來幫助學生釐清想法。


3. 鼓勵學生發表看法

和學生談專業領域時,不用害怕意見不同。給予尊重與空間,讓他勇敢說出自己的觀察與感受,也能幫助學生思維更清晰。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


💡人若僅止於思考便是妄想。必須活出達成實體的生活。


只要不把「想」變成「做」,就永遠不會真正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學生的方向。

如果你也覺得這篇文章學生的未來規劃有幫助,歡迎按讚、分享給更多人,也可以到我主頁查看更多高中生學習相關文章。一起用行動為學生打造更清晰的未來!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