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不用懂太多,只要知道三件事就好!

繁星不用懂太多,只要知道三件事就好!

資訊合作夥伴:47雲端輔導室


繁星推薦是第一個要使用學測成績的升學管道,但我發現很多人對一些規則不懂。我來簡單說明一下規則,以及如何選填的策略。我先直接說結論:關於繁星推薦,你要了解的只有四點:


1.填一個最喜歡的志願

2.交200塊

3.填其他志願

4.等放榜


對於家長、考生來說,只要讓自己的成績維持在校排前50%,之後的學校都會幫你處理好。你只要完成上述四個步驟,就可以參與繁星推薦了。繁星的規則其實都不知道也沒關係。但如果你真的很想了解,你就花點時間看完吧!


繁星推薦的規則說明

繁星推薦的資格限制: 1.應屆生 2.非轉學生 3.校排前50% 只要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就可以參加當年度的繁星推薦。


繁星推薦的規則我們要從三個角度來看: 1.學生端 2.高中端 3.大學端


從學生端來看,每個學生最後僅能填一個志願來成為特定大學的校內代表。從高中端的角度來看,繁星推薦的順位是看大學、學群,而不是看科系。目前總共有8個學群分類:第一學群是文法商社會組學群;第二學群是理工類學群;第三學群是排除醫學、牙醫的生物醫療學群;第四到七學群是音樂美術舞蹈體育學群,只有相對應的藝才班才可以參加;第八學群是醫學系、牙醫系。


規則上各學群有點差異,我後面會另外說明。而學生填好志願,學校會自動幫忙分到學群。例如我填台大法律,就會被分配到台大第一學群;逢甲電機就會分配到逢甲第二學群等。學生完全不用擔心這問題。


高中端繁星推薦有名額限制,單一大學單一學群只能推薦兩個名額。那如果今天有2個以上的同學想推台大第一學群怎麼辦?這時候就看各自高中怎麼推派出比較有利的學生。一般來說通常是比在校成績百分比。舉例來說:甲乙丙三人都要推台大第一學群,丙的在校百分最低,丙就因此落選。但丙還是想唸台大,於是就去競爭台大第二學群,換戊生因為在校成績跌出兩名以外而落選。若戊生只想念電機系,所以就改去清大第二學群,依此類推。這裡有點像是學生要參加校隊,籃球隊只有2個名額,排球隊也只有2個,我籃球隊擠不進去,那就改去排球隊,一路就跟自己同學比下去。


擠進名單還不夠,同一間大學的推薦名單還要排順位。一到三學群一起排出1~6名;四五六七八學群各自排出1.2名。順位部分是之後大學端要挑人用的。


確認自己成為某大學的代表後,就可以開始填自己所屬的大學學群的其他志願了。這是什麼意思?當你成為清大第二學群的代表,清大第二學群的其他科系都可以成為你的志願。有關於可填志願數,每個大學每個學群都有可填志願上限數,而且成績要有達標才能填。但可以填的志願可能不少,所以繁星同學可能有一排志願子彈可以用。


到目前為止聽得懂嗎?聽不懂沒關係,你就填好自己喜歡的志願,學校都會幫你處理好的。


最後一個是大學端的角度。繁星總共有兩輪分發,這個兩輪分發許多同學都誤會,以為第一順位參加第一輪,第二順位參加第二輪。這是完全不對的,一二輪分發是同時進行,有缺額才有第二輪。


第一輪的分發有一個限制,就是單一大學對單一高中只能收一名。所以高中端要把推薦出去的6個學生排序,排名第一名的同學優先出去跟其他學校比。一旦他填的那一排志願中有一個錄取了,第2~6名的同學在第一輪分發就沒機會了。


那什麼時候會有第二輪分發呢?就是有缺額的情況下。假設A大學所有科系的繁星總名額有50個,但是今天只來40個高中,那這樣就會缺10個,這10個就會用第二輪分發來找學生。第二輪分發就看誰優秀誰就錄取,就沒有單一高中只能收一名的限制了。


說到這邊可能就會有同學想到,那我如果是高中推薦順序第二名以後,是不是就沒機會了?準確一點來說是機會小很多,因為第一名同學會優先出去跟其他人比,除非他填的志願都沒錄取,就會派第二名出去比。也許你會想,第一名都沒上了,我第二名怎麼可能會上。其實是有可能了,因為他不一定把全部志願都填進去,如果他只填了一個志願,那個志願只錄取5個學生,結果總共來20個高中,他輸給其他學校的同學,他也沒填其他志願,就宣告落榜,那就換第二名出去,結果第二名同學喜歡的志願,名額有10個,卻只來8個學校,那就順利上榜了。這就像撕榜那樣的概念,只是你不用去現場,一切都是電腦作業。


繁星最容易搞混的,就是這三個不同角度的切入點:學生是科系志願為單位,高中是學群為單位,大學是以學校為單位。還是聽不懂嗎?沒關係,電腦都會幫你處理好,你只要填一個志願、交200塊,再填其他志願、等放榜。


真正的繁星推薦策略

那些規則其實對你影響沒這麼大,那些說要懂規則才能制定策略的補習班,都是在嚇唬你的。真正應對繁星策略只有兩個:1.提升自己的在校成績,2.找到真正喜歡的科系。


提升成績這塊我想不用多解釋,在校成績越好,你就越有機會讓自己的推薦順序往前,高中就好好用功讀書就對了。


第二點就很重要了,不是那種說要讀自己喜歡的科系,不然會後悔一輩子那種勸世說法,而是繁星有一條規則你一定要記住:「繁星錄取者,不管你要不要就讀,都不能參加個人申請與科大申請。」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整篇文章你都可以忘記,只有這點一定要記住。


也因為這條規則,我強烈建議繁星志願,一定要是自己最喜歡的科系。如果一旦不小心錄取自己沒這麼喜歡的科系,要嘛你就去讀,要嘛放棄繁星錄取資格去七月分科測驗。


很多人會問我繁星怎麼做落點分析,我的回答一律是:「不用做落點,填喜歡的就好,沒上就算了。」要知道,繁星優先比的是在校成績百分比,後面比序有時候都不一定用得到。這當中牽扯到因素太多,包括當年度考題難易度、名額多寡,前幾年的百分比分布狀況,報名人數的多寡,比序項目用到哪一個等等。有太多的不確定,而且名額大概只佔15%。


繁星不是一種升學策略,而是一個樂透機會,只要填自己喜歡的科系,錄取很好、沒錄取就算了,再去拼55%個人申請名額就好。再強調一次,繁星一旦錄取,就不能參加個人申請。


第四五六七八學群,規則上也跟整體繁星規則大致雷同,也是每個大學推薦兩名,也是要排推薦順位。只是他們獨立排名,與前面一二三學群同學不相干。唯一不太樣的是第八學群需要面試,面試時間有可能會跟個人申請面試重疊。


所以第八學群的學生,可以通過繁星第一階段,又可以參加個人申請。因此會出現一種情況,假設甲同學繁星通過長庚醫學系,又參加且通過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系、台大法律系、陽明醫學系個人申請,面試當天如有神助,全部都正取,但是最後甲同學沒得選擇,他只能去長庚醫學系就讀,不然就要去分科測驗了。這也回到我前面一再強調,只要繁星錄取,就不能再參與個人申請是一樣的意思。只是第八學群時程比較長,會跟個人申請時間重疊而已。最後還是以繁星錄取為優先,個人申請的正取全部得作廢。因此不管你是第幾學群,繁星一定要是自己最喜歡的科系。


總結一下: 關於繁星推薦你只要懂

1.填一個喜歡志願

2.交200塊

3.填其他志願

4.等放榜


適合繁星的學生與策略

1.有明確目標校系與強烈動機者

2.確保校內順位盡量往前機會最大

3.一二輪是同時進行

4.有缺額才有第二輪


雲端輔導室,陪伴你生活大小事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