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倒數,要如何考到前標?可以錯幾題?

學測倒數,要如何考到前標?可以錯幾題?


資訊合作夥伴:

47雲端輔導室


學測倒數

一個月,壓力好大!要怎麼樣才可以考到前標?這是不是你最近的壓力寫照啊!




每個人都想把學測考好,但什麼叫做考好?這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學測成績放榜後,會有所謂的五標:頂前均後底。這五標代表什麼意思?我要怎麼考到期待的學測五標?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學測你可以錯幾題,依然可以拿到前標。」是的,你沒聽錯。學測的備考重點,不是對幾題,而是可以錯幾題,穩穩拿住你該拿的分數,才是考高分的關鍵!前半部,我會帶你拆解學測五科的策略,教你如何運用這些數據來準備,減輕壓力,制定策略,專注得分!後半部,我會告訴你如何成為「學測大黑馬」,強烈建議你一定要看完唷,那我們就開始吧!



學測五標的意義


我們先來了解學測五標是什麼?這五個標準其實是幫助我們理解成績在全體考生中的相對位置。




五標標準計算方式:




頂標:成績位於第88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前標:成績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均標:成績位於第50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後標:成績位於第2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底標:成績位於第12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這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頂標就是100個人裡面,你的成績贏88個人;前標贏75人,以此類推。學測五標是用來判斷你在全國考生中的相對位置,因此學測的15級分是一個浮動的概念。每一年可以考到15級分的分數是不一樣的,他會隨著題目的難易度有所起伏。如果今年題目比去年難,那要考到15級分的分數,可能門檻就比較低。




這個五標的感覺是什麼呢?雖然個人申請每個科系都會有不同科目最低通過的門檻,但整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感覺。頂標就是頂尖大學的門檻、前標就是中字輩到國立前段大學的門檻、均標就是國立大學到私立前段大學的門檻。如果今天我想考到比較熱門的國立大學,「前標」大概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聽完後會不會覺得:「前標好難唷!我得贏75人才行。」不要擔心,前標的達成其實不需要你全對每一題。大考跟小考的準備方式不一樣,像學測這種大型考試不是比誰會的多,而是比誰忘得少。只要善於策略性地答題,確保會的題目穩定拿到分數就好。



學測前標可以錯多少題?


大多數人在準備學測時,都會拼命地刷題,希望可以多對幾題,讓自己的級分提高。對考生來說,級分、五標,這種相對分數是很模糊的。我怎麼知道要贏過3/4的人,要考到幾分?所以大多數人就會想說,多對一題是一題。但其實我們攤開歷年分數來看,你就可以知道,其實要考到前標,沒你想像中這麼難。接下來,我一科一科拆解給你看。




自然科滿分是128分,考題數量約為64題,也就是說平均每題2分。113年自然科的前標原始分數是88.43到96.47之間。換句話說,自然要拿到前標,可以錯19題。自然科總共由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四科,我們用平均數來看,每一科大概會佔16題。假設我物理全錯,我也是有機會挑戰前標的。




社會科滿分是144分,考題數量約為72題。113年社會科前標原始分數是89.5到97.64之間。因為社會科是由歷史、地理、公民所組成,我用非常粗略的算法,平均一科會出到24題左右。如果要拿到前標,換算下來大概可以錯27題。通常社會科中最難的是歷史,如果你倒霉,歷史全部都猜錯,也不影響你拿前標。




當然以上是我比較極端的算法,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物理本來就不是你擅長的科目,在最後一個月不要花時間在不擅長的科目上,就是一種策略。或許你會擔心,那如果四科沒有平均出題怎麼辦?尤其現在還會出混合題型或者跨領域整合。我想跟大家說,對於這種重要的大考,出題審題會非常的嚴謹,盡量不會偏頗在某一科,或者某一個答案。考題分配上,不同科別的比重、配分,甚至難易度,都會盡可能的平均,避免「幸運」的成分。所以不會都猜C,這招在大考上是非常冒險的。比較需要擔心的是,在108課綱的引領下,現在考題確實越來越靈活,閱讀量也越來越大,甚至會出現一題中,同時出現地科+生物、歷史+公民的跨領域知識整合考題。面對這種情況,運用刪減法是比較好的策略,把一定不對的選項剔除,從四選一變成二選一,那猜對的機會就大幅提高了。如何知道哪些一定不對呢?就還是回到擅長科目的準備策略。只要擅長科目表現夠穩定,那判斷題目的準確度就越高了。




國文、英文兩科都有選擇題跟寫作題。這兩科我們放在一起說。113年國文前標在58.19到63.48之間,英文前標在61.96到68.16之間。國文的選擇跟手寫分數是一半一半,英文則是7:3。當然作文很重要,不過對基礎不好的同學,短期內大概也很難提升作文的分數。而且作文評分標準有時不好掌握。之前我連續有兩年考74級分的兄弟檔,掉的那一分都在國文,而且是作文拉下來的。他們兩個作文被扣分的原因,都是「字寫太醜」。把心力集中在可短期提升的選擇題,CP值可能會更高。




最後是大魔王數學科。想到數學要考前標,是不是覺得難度很高啊!數學有單選跟多選,還有倒扣,是相當不容易。數學學測的級距,大概是6分為一個級距,這就意味著,幾乎錯一題就掉一個級分了,非常嚇人吧!數學考卷拿來,一題不會,哇!剩14級分。又一題不會,哇!剩13級分。常常數學考卷又喜歡把難的題目放前面,就這樣一路嚇死自己。我們攤開原始分數來看看,113年數A前標是55.51到61.67之間,數B前標是49.20到55.35之間,似乎只要對10到12題,就有前標了,是不是好像沒想像中這麼高!所以考數學時,別從第一題開始寫,先整張考卷看一看,一定不會的題目就畫叉,不要理他,會寫的題目要保證得分。我鼓勵同學換個心態,催眠自己,每對一題就加一個級分。讓自己越寫越有信心。



如何成為學測大黑馬?


每一年學測總會出現一些讓人驚艷的「大黑馬」,對吧?那些在最後關頭殺出重圍的學生,是不是特別讓人羨慕?




我真的遇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在高三第一次模擬考的時候,校排大概在百分之七八十,也就是倒數的那種成績!但你猜怎麼著?學測那一天,他進步了一百多名,最後還成功錄取成大電機系!




你是不是好奇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也是,我分析了他在學測前,那個進步曲線,是呈現指數型的增長。一開始非常的低,而且低迷了很久。但是在後期,居然進步神速,越考越高分。我問他:「做對了什麼,讓成績進步得如此飛快?」




他笑著跟我說:「其實我少做了很多事。」




少做事?什麼意思?




他解釋說,他評估了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於是就決定瞄準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其他的就乾脆不浪費時間。比如,他的目標是機械系,而這個科系並不採計國文和社會。雖然他還是參加了這兩科的學測,但他在最後一個月的備考中,幾乎不花時間在這些科目上。他的策略是什麼?上課認真聽,課後快速複習,回家後專注準備其他更重要的科目。




他還說,他的英文很弱,但他沒有浪費時間做那些他覺得「完全不會進步」的事。他決定只做一件事——背單字!他把模擬考中出現的單字全部整理出來,寫進單字本裡,利用各種零碎時間來記憶背誦。




自然科和數學是他的強項,他把這兩科作為重點。他怎麼準備呢?自然科方面,他會把模擬考中做錯的題目剪下來,貼在課本相關的章節裡,確保下次複習時會再次看到這些題目。




至於數學,他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他發現,自己每次看老師講解或看詳解時都覺得很簡單,可是一到考試就完全不會寫。所以他乾脆自己動手寫詳解!




是的,他把所有錯的歷屆考題、模擬考題,通通整理出來,一題一題手寫詳解。他寫了什麼呢?每題的考點、需要用的公式、解題的邏輯,全都清楚地記錄下來。他這樣寫了多少?整整 60題!




可能有人會想,學測範圍這麼大,才60題,可以應付學測嗎?其實,他自己也知道,時間根本不夠把所有題目都看完。但是他說,只要是他整理過的題目,基本上就不會忘。一天寫兩題數學詳解,一個月就累積了60題。一開始雖然有點困難,但習慣後,他寫詳解的速度越來越快。可是他知道他不能都花時間在數學,所以規定自己每天就是寫兩題數學詳解,完成後就先讀其他科目,做時間上合理的分配。




他還很謙虛地說:「老師,我運氣好,學測出的題目都在我準備的範圍內。」但我跟他說,這不只是運氣的原因。因為你準備得扎實,你的學測資料庫夠穩定,所以當題目出現在你的準備範圍內時,你才能抓住得分的機會!




相比之下,很多人拼命刷題,但每一題的觀念都不扎實。只要題型稍微變化,就很容易失分。所以,不是你刷了多少題,而是你對這些題的掌握程度,才是關鍵!




大量刷題在學測最後準備階段,確實是一種重要的戰術。因為刷題能幫助你練手感,甚至帶來安全感。做了很多題,會讓你覺得自己有在進步。但,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瘋狂刷題後,模擬考卻一次次打擊你的信心。明明努力了,分數卻還是停滯不前。




這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是刷題這個方法不適合你呢?




很多人刷題的方式,其實是機械式的低水平重複。他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做題,卻沒有停下來思考:「這樣做,真的有效嗎?」




你看我剛剛那位學生,他的選擇完全不一樣。他選擇用更麻煩的方式:一題一題地扎實累積。他不是追求刷題的「量」,而是追求每一題的「質」。他的策略很簡單:

以『不失分』為核心,盡可能地把會的內容全部發揮出來。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人為什麼要思考?其實,人跟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思維的差距。思維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會塑造你的習慣;習慣會改變你的命運。一個思考上的改變,可以讓你少做很多事;但是大多數的人,為了不思考,他可以做很多事。當你盲目的模仿別人的方法,卻忽略了思考,

什麼才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慢慢來,真的比較快。



大考不是比誰對得多,而是比誰忘得少。在最後一個月裡,

完成比完美還要重要!




學測是個挑戰,但它不會決定你的人生,你的努力才會!我希望同學們可以利用這次學測的備考過程,真正學會「如何學習」。將來人生還有許多不同的考試或考驗,當你學會:「如何思考、減法原則、強調本質」,相信將來你會成為不同賽場下的大黑馬。47老師為你加油!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