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生注意!這三件事決定你的準備成效

學測生注意!這三件事決定你的準備成效

資訊合作夥伴:蘇子涵


學測越來越近,成績沒有明顯提升?學習效率太低,與投入時間不成正比?

當你發現 #學習成效 不如預期,與其埋頭苦幹,不如停下來檢視問題所在,調整方法、提升自己的學習層次。


「若時機到了,就必須要提高自己既有的生活層次,才能達成更大的希望和理想。」


現在是拚學測的最後時機,對考生來說每分每秒都非常珍貴。如果平時方法無法有效提高成績,就要試著 #改變方法、提高層次。你的 #學習層次 是否需要提升?學習成效不佳並不是你不努力,可能是以下三個原因阻礙了你的進步:

原因一:學習方式不對,方法決定成效

很多同學習慣用「讀熟就算會」的方式,但這樣的低效策略,在面對學測的靈活題型時很容易被打敗。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只是記住知識,而是能 #理解和應用。


改進方法:


- 建立 #知識網絡:將每一科的重點整理成關聯性的心智圖,幫助你看到整體脈絡。

- 費曼學習法:試著解釋每一個重點給自己聽,模擬教別人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 跨科整合:試著將不同科目結合起來,比如用數學邏輯理解化學公式,或用歷史事件分析地理背景。


學測要考的不僅是記憶,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因二:注意力分散,時間白白浪費

學測準備的關鍵時刻,很多同學卻被「假裝努力」拖累:桌上書本攤開,實際上心裡還在想社群訊息或最近熱門影片。注意力分散是學習效果的頭號敵人。


改進方法:


- 降低多任務干擾:一次只專注於一個目標,避免同時學習多科內容或來回切換任務。

- 打造安靜環境:選擇一個不易受干擾的學習空間,例如圖書館或家中僻靜的房間。在桌上擺放必需的學習工具,減少雜物干擾。

- 定時 #數位斷捨離:設立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完全不碰手機,讓自己專注在眼前的學習內容。


保持專注,遠離干擾,你才能真正投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因三:#缺乏反饋,學習如無頭蒼蠅

很多同學在學測前拼命刷題,但刷完題目後沒有 #分析錯誤原因,也不會檢討哪些概念還沒掌握,導致同樣的錯誤反覆發生。沒有反饋的學習,只會讓你浪費更多時間。


改進方法:


- #錯題管理系統:準備一本錯題本,記錄每次模擬考或練習中的錯誤,並寫下詳細的分析原因和改正方法。

- 自我模擬考:每週固定幾次完整模擬學測的考試情境,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

- 學習不同解題思路:對於反覆錯誤的題型,主動請教有經驗的人,聽聽他們的解法和思路。


透過反饋和檢討,你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路徑,朝更有效的方向邁進!


-


改善三大關鍵,提升學測準備效率。

在這個衝刺階段,請不要只是拼時間,更要問問自己:


√我用對方法了嗎?

√我的注意力夠集中嗎?

√我有透過反饋提升學習效果嗎?


學測不是看你努力多久,而是看你努力的方向正不正確。讓我們一起把握這最後的關鍵時刻,提升層次,實現理想!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