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就要考學測,高三孩子請你這樣做

一個月後就要考學測,高三孩子請你這樣做


資訊合作夥伴:

楊璦慈



1.#不要盲目讀書,#運用落點工具書

#鎖定目標科系採計科目


請你這樣做:



(1) 「翻到你的目標科系,



再一次分析分數和目標」



(2) 「確保設定的科系既符合興趣,



也在可達成範圍內。」




坊間有許多書籍或資源整理出各科系最低錄取分數。



利用這些資料,找出你的精確目標



2. #英文是通往好科系的重要鑰匙

#CP值真的很高 #至少拼到均標?


請你這樣做:



(1)「最基本就是背單字,



每天100個或200個單字,從早背到晚」



(2)「計時寫,每篇閱測讀文章加答題,



最多8分鐘」



超棒建議來自 本校溫暖大方的英文老師



阿菊作文課??




99%的好大學與科系,



幾乎躲不掉英文作為門檻科目,英文可以說是 CP 值最高的科目。



如果還剩一個月,建議至少將英文提升到均標



3. #發揮強項 ?#放手無效努力

#別再跟艱深題糾纏 #扎實面對考古題



請你這樣做:



(1)「先確保把歷屆學測考古題做完,針對基礎題做到熟能生巧,避免因小失大。



(2)「如果某些科目是你的弱勢,採計不多,完成基本的題型即可,別讓它拖垮你的整體準備進度。」

學測準備的黃金法則是:發揮長處、穩住基礎,

別讓難題耗盡你的精力。不要因為想攻克那些艱深的題目,

反而忽略了你最有機會拿分的地方。

學測的重點不是全能,而是利用你的強項讓分數最大化。



4. #先求有再求好為原則,#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請你這樣做:

(1)「列出最低符合興趣的科系,確認最低可接受的分數,

設定一個「安全目標」,以降低心理壓力。



(2)「先求有,再求好」為原則,

確保自己有穩固的選擇,同時保留衝刺的空間。

最壞的打算,不是失去希望,而是幫助你更穩定

當人們為最壞的情況做好心理準備時,

反而能在壓力中保持冷靜並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與其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成功」,

不如想:「即使失敗,我也還有計畫B。」

這樣能大幅減少焦慮,讓你的心態更穩定。



5. #不要害怕分科 #沒有白費的努力

#利用分科測驗的加權紅利


請你這樣做:



(1)「研究目標科系的分科加權規則,

合理規劃衝刺策略。」



(2) 「國文英文不能重考,會用到的話請顧好」

很多學生喊著「我絕對不要考分科」,

但單科表現強的高三學生,

可以在分科測驗中善用加權規則,

增加錄取理想科系的機會,

給自己多100個選擇會更好,多個Plan B總是好



6. #穩定自己身心 #與壓力和平共處

#才能將交出好成績


請你這樣做:



(1)「專注眼前你能做的就好。」



(2) 建立規律的生活節奏:

固定的作息、飲食和運動習慣有助於穩定情緒,讓大腦和身體保持最佳狀態。

考試壓力對高三學生來說,

無疑是一場心理的拉鋸戰。

壓力分為「有益壓力」與「有害壓力」兩種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潛能

但過大的壓力反而會讓人無法專注,

甚至導致自信心崩潰。

最後想對學測戰士說

「大學不是學習的終點,是探索未來的起點」

我們從來不只是為了拿一張文憑,

而是一扇機會的大門,

通往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

即使學歷貶值,你的努力、實力、

你的態度永遠為自己「加值」。



#當你為自己做好準備 #大學之門當然為你開啟



PS、這條路還有點漫長,歡迎到IG看秘訣懶人包?


https://www.instagram.com/ice.snowheart/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