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於學測成績公佈前可以做的事】

【高三學生於學測成績公佈前可以做的事】

資訊合作夥伴:唐俊華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學測已經結束,高三學生可以運用年假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後迎接下一個挑戰。年假之後,即使尚未收到學測成績,高三學生可以盤點既有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這篇文章說明盤點目的、盤點原則、盤點範例,供高中師長與高三學生參考。


一、盤點目的

1.了解自己已累積哪些「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大學、這些成果表現可以展現哪些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

2.了解這些成果報告是否需要延伸或修正;如果有延伸或修正的可能,把握寒假與高三下補強。

3.了解自己既有成果還有哪些不足之處,把握寒假與高三下運用高三課程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補強。

【補充說明】

1.大學申請入學並未限制申請者提交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必須在高中哪個年級上傳。如果學生不滿意高一的成果,不需將高一成果提交給學系審查。如果學生認為高二與高三的成果更完整、在申請時更突顯自己優勢,只需提交高二與高三的成果給學系審查。

2.補強目的不是要衝成果件數或頁數,而是提升整體品質並強化與學系的關連。在一般大學申請入學管道,雖然針對每個學系可以上傳最多3件課程學習成果、10件多元表現,但是請各位讀者想想:如果有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申請,而且每件成果頁數很多,在有限的審查時間內,大學審查教師有時間針對每件成果詳細地從頭看到最後一頁嗎?


二、盤點原則

1.先思考自己想要讀什麼領域的學系?如果沒有明確的領域,可以思考自己不排斥哪些領域。

2.承第1項,建議善用以下網路資源觀看大學教授或學長姐的分享影片,大致了解這個(或這些)領域在學些什麼、重視哪些基礎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1) 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2) 在Youtube搜尋Yory優歷。此外,各大學從一月起陸續公佈當年度「審查資料準備指引」(114年可參考https://www.cac.edu.tw/apply114/guide.php ),如果學生有明確的申請學系,可以在盤點前先了解申請學系的審查資料準備重點。

3.就目前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而言,有哪些內容呈現的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與想讀或不排斥的領域有關?為什麼?在說服大學教師前,先說服自己;但是也不用太吹毛求疵或自以為很遜。(稍後有範例說明。)

4.列出有關的成果並進行排序,相關程度最高且表現優良的成果排第一順位,接著依據有關程度排第二、第三……順位。這只是暫時的順位,高三下可能有其他成果產出,屆時再加入新成果重新思考順位。

5.承第4項,排順位的原因是:高三下學期寫「學習歷程自述」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時,可能要有些巧思,思考鋪陳的順序。尤其是「學習歷程自述」第一頁可能放學生的簡歷表,大學審查教師通常是由上往下閱讀,因此先呈現與申請領域最有關或表現最佳的內容,讓審查者一開始就認知到這位申請者有不錯的知識、能力或個人特質。因為本文重點是盤點既有成果,這裡就不多說明「學習歷程自述」與「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的撰寫原則。

6.盤點過程可能發現有些課程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與想讀的領域沒有直接或間接關係,也可以考慮作為審查資料以突顯個人特質。例如:參與桌球社就只是單純喜歡打桌球,藉此呈現個人興趣;社團經歷之一是與同學合作舉辦成果發表會,藉此說明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如何克服。

【補充說明】

1.以上提到的「順位」不是申請入學審查系統的呈現順序;審查系統對於各個資料項目已有既定的呈現順序。就我所知,許多大學教授審查時重視「學習歷程自述」,因此在「學習歷程自述」第一頁以個人簡歷表優先呈現與申請學系領域最相關或表現最佳的經歷,仍有其功能。

2.學習歷程自述簡歷表範例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3jKpD7Eneg9hZDqYUq2jZ99wCHGLYch/view?usp=sharing


三、盤點範例

呈現範例之前先提醒三件事:(1) 範例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文作者任職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各行政單位與學系的立場;(2) 各範例對應不同領域,即使這個領域不是學生自己想要讀的領域,也可以參考範例提到的概念進行盤點;(3) 範例中可能提到多元選修課或社團,若高中教師想引用這些範例向學生解說,可自行代入該校的多元選修課或社團,以期更貼近各校學生的需求。

(範例1)

我想要讀財經商管領域學系,目前有兩份「課程學習成果」、兩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財經商管領域學系:

(1)高二多元選修「數學於財務金融的應用」學習成果

(2)高二課程「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關於○○商圈的期末報告

(3)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4)高一、高二參加籃球社

說明:此例第(1)、(2)項與財經商管直接有關;第(3)項呈現外語能力,由於財經商管領域重視外語能力,可視為直接有關。以相關程度來看,第(1)、(2)項最有關,所以順位在前;然而,若這位學生的英語檢定成績特別高分並且想突顯外語能力,可將順位提前。也就是說,原則上相關程度最高並表現優良的成果排第一順位,但是仍有彈性調整空間。至於第(4)項看似與財經商管無關,仍可思考籃球社的經歷如何突顯個人特質,例如:樂於挑戰自我、重視團隊合作能力、長期投入某項興趣……。排順位時不需考慮成果完成時間點;以此例來說,雖然高一參加籃球社,但是與申請學系的關連不像第(1)~(3)項直接,所以順位較後。


(範例2)

我想要讀資訊領域學系,目前有兩份「課程學習成果」、三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資訊領域學系:

(1)高一課程「資訊科技」期末成果

(2)高二多元選修「進階程式設計」期末成果

(3)高二自主學習「R程式語言」。

(4)APCS檢定成績

(5)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說明:此例第(1)~(4)項與資訊領域直接有關,可依成果完整度或表現程度調整順序。第(5)項呈現外語能力,看似與資訊領域無直接關係,但是有間接關係,例如:進入大學後可能閱讀不少原文書,不錯的英檢成績代表英文字彙量夠多,讀原文書時可專注於學習知識而不用一直查單字。事實上,有些資訊領域學系在校系分則就有提到申請者可以提交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範例3)

我想要讀理工領域學系,目前有兩份「課程學習成果」、兩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理工領域學系。

(1)高二課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學習成果

(2)高一課程「資訊科技」期末成果

(3)高二校內科展競賽表現

(4)高二擔任班長

說明:此例第(1)~(3)項與理工領域直接有關,可依成果完整度或表現程度調整順序。第(4)項看似與理工領域無關,不過可搭配具體事例呈現個人特質,例如:負責任、熱心助人、有領導能力……。


(範例4)

我想要讀外語領域學系,目前有一份「課程學習成果」、三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外語領域學系。

(1)英語文能力檢定證明

(2)幹部經驗—高二擔任英語小老師

(3)接待國際交換生的經驗

(4)高二課程「歷史學探究」期末報告,主題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生平。

說明:此例第(1)~(3)項與外語領域直接有關。第(4)項看似與外語領域無直接相關,但是有間接關係,可以展現對於外國文化或歷史的興趣。然而,如果申請學系的審查資料準備指引提到可繳交與外國歷史或文化相關的報告,則第(4)項視為直接有關,順位可提前。


(範例5)

我想要讀社會學領域的學系,目前有一份「課程學習成果」、三份「多元表現」可用於申請社會領域學系。

(1)高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期末報告,主題是探討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

(2)高一、高二參加校內志工服務社

(3)擔任校內會議的學生代表

(4)高二自主學習主題:調查校內無障礙空間並提出改善建議

說明:此例所有項目皆可呈現學生樂於服務人群、關懷社會的個人特質,視為與社會學領域直接有關,可依成果完整度或表現程度調整順序。範例5可與範例3比較,用意是:有些成果或表現在某些領域未必特別重要,但是在其他領域可能是呈現重點,所以盤點時需視想申請的領域而定。


四、盤點之後

1.如果發現有些「多元表現」適合作為審查資料,可視情況在寒假作適度延伸或修正,高三下學期上傳更完整的成果。

2.如果發現有些「課程學習成果」適合作為審查資料,可視情況在寒假作適度延伸或修正,高三下以「多元表現」名義上傳更完整的成果(這樣作不需學校教師認證)。

3.需留意高三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上傳件數限制。若打算將先前的成果延伸或重新整理,由於是在高三上傳,仍受限於高三的總件數限制,因此請挑選較重要者(例如:與預計申請學系較有關的報告)延伸或重新整理,以免排擠高三新產出的成果。

4.盤點後如果發現既有成果令學生自己滿意,或者修正、延伸空間有限,未必要再修正或延伸。

5.盤點後如果發現可用來作為審查資料的成果或多元表現很少,或者想要再產出與申請領域更有關的成果,可把握高三下的課程,並且在寒假或高三下自主學習。


五、如果學生還沒有具體的學系目標,怎麼辦?

1.寒假可用「學群探索」為主題進行自主學習,善用線上學長姐或教授的分享影片了解學群學習內容。

2.本文作者有篇文章刊登於翻轉教育,標題是:「自主學習主題選什麼好?大學老師推薦:高一無明確方向,就以學群探索為題。」雖然標題提到高一,但是也適合無具體學系目標的高三學生參考。文章連結是: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7603

3.本文作者曾錄製一則影片,主題是「使用ColleGo尋找可能的選系方向」,介紹如何使用ColleGo!網站的部份內容協助學生尋找可能的選系方向。影片連結是:https://youtu.be/oM_bTEAz_2o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