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倒數兩週,千萬別讓衝刺害了你!

學測倒數兩週,千萬別讓衝刺害了你!


資訊合作夥伴:

47雲端輔導室




再過兩週就是

學測

了,我想應該有許多人開始出現讀不下書、吃不下飯、心神不寧等狀態,甚至會有掉頭髮、想哭等症狀。為了不要讓我們在最後時間心態崩壞,影響學測當天的狀況。今天我會從心態面、生活面,以及提供一些讀書小技巧,幫助你在最後兩週時間,全方位的穩定你的身心靈狀態,你一定要看完唷!那我們就趕快開始吧。



不失常才是最重要的!


相信許多同學在最後兩週,可能還在想要怎麼做,才可以拉高學測級分?但其實剩下兩個禮拜,你的實力不太可能提升太多,但你卻有可能因為失常,而讓你學測大崩盤。之前我有一個學生,平時都保持在全校前幾名,但是學測當天,表現大走鐘,國文連均標都沒有,導致他很多科系都不能選。因此,高三考生最後階段的目標,不是衝刺,而是保持平衡,讓自已以最佳狀態去考試。你知道專業運動員跟普通人得差別嗎?就是他們懂得維持最佳狀態。以前我為了參加學校運動會,拼命練習,結果因為衝刺太快,跌倒受傷,比賽當天只能負傷出賽,對於無法展現最佳表現得自己,感到非常的懊悔。但是像LeBron James這種頂級運動員,為什麼他的運動生涯,可以有這麼久的黃金時期?因為他不只重視訓練,也一樣重視自己身體的狀態。據說,LeBron James每年會花100萬美金保養自己的身體。這讓他即使現在將近40歲,NBA年紀最老的球員,依然可以展現頂級球星的數據與價值。




我們的身體是有極限的,如果一直衝刺不休息,是非常容易受傷的,尤其考生的受傷難以察覺。它不像跌倒扭傷時的那種疼痛,更多時候是心理上的焦慮,引起的各種失常反應。如果你最近開始有胃痛、頭痛、暈眩、心悸等症狀,或者心情低落、容易緊張,甚至出現憂鬱、想哭的情緒。這些都有可能是因為焦慮,所帶來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身體中的一部分神經系統,負責調控許多不自覺的生理功能。例如心跳、血壓、呼吸、消化以及身體溫度調節等。自律神經系統在我們不需要意識控制的情況下自動運作,維持身體的內部平衡和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但如果我們長時間處在壓力之下,自律神經可能會因為太過活躍而導致失調,因而出現心跳加速、腸胃蠕動太快等問題。你有過身體不舒服,但去醫院檢查卻都找不到原因,醫生就跟你說:「可能是壓力太大」,這種情況常常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如果你現在正處在這種狀態,也不用太緊張,很多人都會這樣。你只要停下來,好好休息一下,通常就會好很多。如果這樣還不能解決,你可以在下面留言,描述一下你的情況,我會盡可能地提供建議。



調整最佳狀態的三種方法


面對這種大型的考試,比的不是誰書讀得比較多,而是誰的失誤比較少。最後兩週,調整步調,讓自己以最佳狀態應考,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如何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在這邊我提供三種方法讓你參考:




1. 生活避免出現巨大改變



2. 設定易達標的微小任務



3. 讓大腦習慣考試的節奏



生活避免出現巨大改變


考生在最後階段,身心靈處於非常敏感的狀態,任何的改變都可能會影響情緒,導致各種失控的情況產生,但是生活中難免會有各種變動。因此,避免主動產生「巨大改變」,是考生可以控制的情況。例如本來都是晚上七點吃晚餐,你就不要突然不吃,或者為了舒壓改吃平常不太吃的油炸物,讓你的腸胃反應不及。除了身體上的改變,任何會讓心情受到改變的情況,都要避免發生。例如不要這時候跑去告白,如果人家拒絕你,你怎麼還會有心情讀書?當然,也不要去提分手:「為了考好學測,我們先暫停聯絡一段時間。」這不是害人嗎?如果遇到一個恐怖情人,每天騷擾你,你也麻煩。盡量就是避免讓自己的生活,發生重大的改變。考生的家人,也盡量讓家裡的生活步調,節奏保持一致,避免任何失控的風險。



設定易達標的微小任務


設定容易達標的微小任務,目的是增加成就感。在最後階段,學校會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同學在一張張考卷下,不斷的透過分數的結果來預判學測的成果,這樣很容易因為分數的起伏,造成內心的焦慮指數的提升。與其這樣,不如設定一連串容易達成的目標。例如算完兩題數學、背完10個單字、六點到八點不使用手機等等,依照自己的能力程度設定任務。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徹底達成任務」,來增加自信。因此,任務簡單沒關係,但是需要極度具體。如果今天的任務是:「認真讀書」,這種抽象的任務很難判定,不如改成「七點到八點坐在書桌前」,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以及行動。藉著不斷地打勾完成,累積成就感的經驗值。



讓大腦習慣考試的節奏


最後是讓大腦習慣學測考試節奏。什麼意思?我們的大腦會隨著你的生活律動切換不同的運作模式。如果你都熬夜唸書、早上睡覺,那大腦就會在半夜時活躍、早上休息。你學測的考試時間是白天,那你拿到考券想睡覺不是因為你不會寫,而是那個時間,你的大腦習慣要休息。為了避免這種悲劇,你在剩下的兩週,要讓你的大腦,習慣在特定的時間,切換成特定的科目節奏。什麼意思?我們翻開學測的考程表,早上9:20~11:00考數學或英文,12:50~14:50考國綜或社會、自然,15:20~16:50進行國文手寫。考生就可以在這些時段,安排相對應的科目進行演練,讓大腦習慣在特定的時間,調用相對科目的知識。那晚上怎麼辦?我建議晚上以補上白天沒完成的進度,以及休息恢復為主。白天已經很累了,晚上就不一定要這麼高度專注。




很多同學以為放鬆就是不要讀書就好,可以玩手機。其實玩手機是非常需要專注的,手機的藍光會給人強大的刺激,就算你以為你無腦在刷IG ,其實這都在消耗你的專注力。根據研究顯示,手機藍光還會影響睡眠。因此睡前30分鐘,盡量避免使用手機。




最近,我會拍一系列的影片,幫助同學理解學習歷程,你可以在臉書或IG上,追蹤「47雲端輔導室」,等考完後再來看就好。到學測前,我每天會針對不同的主題,po出我幫考生製作的安定心神「禱告文」。當你心煩意亂時,拿出來唸一下,應該可以幫助你緩解緊張的焦慮的情緒。



總結


1. 避免最後兩週心態崩潰,影響學測表現。



2. 保持平衡和身心健康,避免學測前失常。



3. 生活避免巨大變化,維持穩定。



4. 設定易達標的小任務,增加成就感。



5. 讓大腦適應考試節奏,安排相對應科目演練。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