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分科測驗簡章解析懶人包

114分科測驗簡章解析懶人包

考試分發與校系分則

  • 考試分發:大學依據考生在「學測」和「分科測驗」(原指考)或「術科」的採計科目加權計分後總成績高低來錄取。
  • 校系分則:各大學校系自訂的錄取標準,包含「檢定標準」、「採計加權」、「同分參酌」及「加分優待」等條件。


四個關鍵意涵詳解:

關鍵1:檢定標準

  • 定義:部分校系會要求考生的學測成績(以15級分制分五標)或英聽成績(分A、B、C、F四級)達到特定標準。
  • 影響:未達檢定標準者,不予分發至該校系。
  • 特例:自111學年度起,若學測「數學A」、「數學B」同時為檢定科目,考生通過任一科即算通過。
  • 重要性:考生需確認理想校系是否設有檢定標準,並努力達到。


關鍵2:採計加權

  • 定義:各校系會選定採計的學測、分科測驗及術科科目,並給予不同權重(如:×1.00, ×1.25, ×1.50, ×1.75, ×2.00)。
  • 計算方式:學測及分科測驗成績以60級分制計算,術科以百分制計算。加權總成績 = Σ (各採計科目原始分數 × 加權百分比)。
  • 影響:考生在加權比例高的科目上取得高分,對總成績極為有利。
  • 重要性:選填志願時,除了興趣,也要參考採計科目的加權方式。


關鍵3:同分參酌

  • 定義:當考生採計加權後總分相同時,用來決定錄取優先順序的比較機制。
  • 順序:分發程序為「先檢定、後採計、同分再參酌」。
  • 比較方式:依校系自訂的同分參酌科目順序,依序比較分數(學測/分科用60級分制,術科用百分制)。若比到最後一科仍同分,則再依同分參酌順序逐科以「換算級分前的實得分數」比較。
  • 結果:若所有參酌比較後仍同分,則會增額錄取。
  • 重要性:了解理想校系的同分參酌科目順序,有助於評估競爭優勢。


關鍵4:加分優待

  • 定義:針對「特種生」(如蒙藏生、僑生、原住民學生、退伍軍人等六類,需經審定資格)在採計加權總分外,額外給予的優待分數。
  • 計算方式:優待分數 = 各校系採計科目「未加權」的原始總分 × 特種生加分優待比例。
  • 分發方式:特種生先以普通生身分分發;若未錄取,則加上優待分數後,再以特種生身分爭取該系「外加名額」,不影響普通生名額。
  • 重要性:符合資格的特種生可善用此規定增加錄取機會。


考試分發注意事項:

考生需特別留意以下可能導致無法參加分發的情況:

  1. 採計科目「未加權」的級分總和低於校系所訂的最低登記標準(採計術科的校系多不設此限)。
  2. 未報考該校系採計組合中的「任一科目」(有報考但0分或缺考仍可分發,但部分術科校系規定術科0分者亦不可分發)。


這邊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為例


在大學分發入學階段,各學系會依據學測成績設定「檢定標準」、進一步加權「採計科目」,並列出「同分參酌」的排序方式。以下整理高師大部分教育學群與人文學群科系的入學條件,幫助考生精準掌握志願選填策略。

一、學測檢定標準:門檻設立,確保基礎能力

所謂檢定標準是指考生須達到某些成績門檻,才具報名資格。以「英語學系」為例,要求英文聽力達到「B 級」,是針對語言能力設下的基本條件;其他多數科系則未額外設限,但仍應留意個別科系是否特別強調某一能力(如語文或數理基礎)。


二、科目採計加權:重視核心能力,成績加乘計算

各系所會設定最多五科(學測+分科)的採計方式與加權倍率,進一步反映系所重視的學科方向。學系採計科目及加權舉例:


1. 國文學系

國文(學測) ×2、英文(學測) ×1.25、歷史(分科) ×1.25

2. 英語學系

英文(學測) ×2.0、國文(學測) ×1.75、歷史(分科) ×1.5

3. 地理學系

地理(分科) x1.5、英文(學測) x1.5、社會(學測)、國文(學測) 皆為 ×1.0


採用學測的科目要先將學測成績由15級分轉換成60級分,這樣才能跟分科測驗的60級分進行加權計算

透過這樣的加權設計,能突顯該學系所需能力。例如,英語系英文給予最高倍率2.0,顯示其對語言能力的重視;而幼教與特教則強調語文表達與多元人文素養。


三、同分參酌:決勝關鍵的排序依據

當兩位考生總成績相同時,系所會依照「同分參酌順序」逐一比較個別學科分數,以分出高下。以下列出部分學系的參酌順序:

  • 國文學系:國文 → 英文 → 歷史
  • 英語學系:英文 → 國文 → 歷史
  • 地理學系:地理 → 英文 → 社會 → 國文


此制度讓準備有方向性的考生,即使總分相同,也能在系所重視的核心科目上勝出。


選填建議與提醒

  1. 重視加權設計:選擇有利自身強科的系所,能在加乘後拉高競爭力。
  2. 注意檢定門檻:如有語言、聽力等標準限制,請事先確認是否達標。
  3. 掌握參酌規則:對於競爭激烈的科系,需提前針對參酌科目加強準備。


以上就是分科測驗簡章的欄位說明,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心儀的校系有沒有學測標準檢定,以及對該系最重要的採計科目權重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