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測也需要做備審資料嗎,3分鐘帶你認識制度

統測也需要做備審資料嗎,3分鐘帶你認識制度

統測需要做備審資料嗎


統一入學測驗(統測)是技術型高中(技高)學生升學至四技二專的重要管道之一。​除了統測成績外,許多入學管道還需要提交備審資料,作為評估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依據。​為協助考生有效準備備審資料,技專校院招生專業化總辦公室推出了「備審資料準備指引查詢平台」,提供各校系的備審資料準備建議。


入學管道是否需要備審資料說明


技優甄審入學 需提交備審資料與作品集,並參加面試。

技優推薦甄選 多數校系要求備審資料、自傳等。

聯合甄選入學(技專甄選) 通常需要備審內容依各校規定,常見包含在校成績、證照等。

統一分發入學 完全以統測成績與志願序分發,不需備審資料或面試。


🗂️ 備審資料準備要點

根據技專校院招生策略委員會的建議,備審資料應注重以下幾點:​

1. 務實致用的專業知識及實作能力:​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實作經驗。

2. 學習相關活動為主,質重於量:​以課程學習成果、實習經驗、社團活動等為主,強調資料的品質與相關性。

3. 有意義且具關聯的學習反思:​鼓勵學生從學習經驗中進行反思,展現學習動機與科系的契合度。

4. 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強調資料的真實性,避免過度美化,建議學生親自準備備審資料。

5. 多面向綜合評量:​審查時會綜合評估學生的各項表現,並非要求每項資料都具備。



🔍 備審資料準備指引查詢平台

為了讓考生更了解各校系的備審資料準備要求,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推出了「備審資料準備指引查詢平台」。​該平台提供各入學管道、招生群類、學校及科系的備審資料準備建議,協助考生有方向地準備備審資料。

👉 備審資料準備指引查詢平台


進入首頁你可以依據招生學校及入學管道進行查詢,也可以用上方的進階查詢尋找特定校系。這邊我選擇"北部"的學校



來到北部學校頁面,左側會保有首頁的所有查詢區塊,右側則是北部的所有統測招生大學



點擊學校則會進入該校招生科系,將鼠標懸停在校系上方可以看見他的入學管道。進入該校系則能獲取其備審資料準備的相關資訊



如圖,以上就是台科大材料科學系的備審資訊

是不是很方便呢,非常推薦來這個網站查詢,資訊清楚操作簡單,並且是官方第一手資料比較不會有資訊錯誤的疑慮


準備備審資料的實用建議

提前規劃:​在統測前就開始整理相關資料,考後即可針對校系需求進行調整。

針對性準備:​根據心儀校系的備審資料準備指引,準備符合該校系要求的資料。

真實呈現:​強調資料的真實性,展現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成長。

結構清晰:​備審資料的內容應結構清晰,方便審查委員快速了解。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