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58級分有機會? 甄戰帶你搞懂醫學甄試

台大醫58級分有機會?  甄戰帶你搞懂醫學甄試

本篇文章與 TKB 台灣知識庫 合作刊登


醫學系長久以來都是競爭激烈的戰場,尤其是台大醫學系,經常是以滿級分為入場的門票,111年申請台大醫學系居然只要58級分就可通過一階篩選,甚至比成大醫學系和陽交大學醫學系的分數還低,難道台大醫學系光芒不再?

其實醫學甄試需考量的要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絕不是滿級分隨便填這麼簡單,為了擠進醫學系窄門,考生必須增加面試機會才能增加上榜機會,因此若面試撞期選填志願時就要取捨,此外若參加八類繁星就不能申請同校醫學系,諸多的不確定性讓考生偏向保守,於是我們看到台大醫學系創下58級分通過篩選的結果。本文希望幫助考生和家長通盤了解醫學甄試的層層關卡,預祝大家過關斬將,成為醫學甄試的大贏家。


醫學甄試的兩大途徑與關卡

【繁星推薦】

第一關: 學測成績檢定

第二關: 校內排名與同校競爭

第三關: 繁星與申請的志願取捨

第四關: 第二階段面試


【個人申請】

第一關: 學測總級分與「掉分科目」

第二關: 六個志願的策略佈局

第三關: 學習歷程與審查資料

第四關: 第二階段面試



醫學繁星學測前標起 社區高中有機會

醫學甄試的第零關,是全面了解甄試規則,包含繁星八類的規則和申請入學的規則。繁星八類對於學測檢定標準有提高的趨勢,但仍有學校以「前標」作為門檻。當然,繁星的競爭也要評估高中生態,社區高中八類繁星也許乏人問津,但明星高中八類的資格則錙銖必較。再者如前文所提,雖然八類繁星仍可以參加申請,但繁星與申請的學校不可重複,所以繁星須一併考量申請的六志願該如何選填。原則上,醫學繁星的錄取率遠高於申請入學,並且有些大學繁星還允許填寫醫學系、牙醫系兩個志願,所以非常鼓勵有機會繁星的考生把握機會,最後還要提醒,當繁星與申請皆錄取時,必須放棄申請的機會,所以繁星選擇時還是要以自己的意願優先考量。


醫學申請考慮掉分和面試日期

以申請入學而言,每年大約會有600個醫學系和200個牙醫系的名額,若以考試分發的思維判斷,大約就是考試成績最好的800個同學有機會優先錄取,但申請入學的規則並非如此,每個醫學系的檢定條件和倍率篩選不同,所以同樣是59級分的考生,如果掉分的科目不同,能通過一階的學校也會完全不同,而滿級分的人數多寡和志願配置,也會影響59級分以下考生能夠通過的學校。


除了甄試規則外,二階甄試的時間撞期也是考生須仔細考量的要素,如果志在醫學系的考生,除了繁星要安排面試,還有六個申請的醫學系面試,有些考生還會一併參加國防醫學系的面試,結果就是在兩週內要擠進8~9場的面試,一般而言,面試會分為上、下午兩個場次,但一天趕兩場還是存在風險,簡言之,還沒進考場就已經是策略的比拚。


醫學甄試 志願選填心理戰

規則僅是甄試的表象,我們還要同時考慮其他考生的意圖與想法,若大部分考生都有傾向同一個學校,那麼這間學校的分數可能就會提高,所以選填志願就像是一場與其他考生們的心理戰。


譬如111年繁星高雄醫醫學系檢定門檻僅前標,而且考生可以同時填醫學、牙醫兩個志願,所以吸引高達115人選填,是最多人報名的醫學系,但實際能夠通過篩選的標準仍高達校排4%(牙醫系校排2%)。相較之下,陽交大醫學系雖然檢定要求頂標,但第一輪還有剩餘5個名額,也就是說一輪只要達到20%門檻就能通過。


又如111年因為滿級分僅114人,台大醫學系一階篩選結果僅58級分就可以通過,但成大和陽交大學的醫學系卻要59級分才能通過一階,主要原因除了台大醫學系甄試名額較多,台大醫學系二階甄試流程太長,要花費2~3天的時間且跟其他醫學系面試撞期嚴重,若考生想多一些面試機會,可能就放棄台大醫學系,換言之,如果掉2級分(英數A自僅能掉1級分)卻志在台大醫學系的考生勇敢填志願,就能夠把握住難得的上榜良機。


醫學系面試 高手過招、教學相長

當考生經過通盤考量配置好6志願,又幸運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第二階段的醫學面試仍舊不輕鬆,面試分為MMI跑關、多對一和PBL等形式,考試題目包羅萬象,但面試與筆試不同,更重視考生臨場應變、思慮周全、表達說明和醫學知識儲備,很多家長、考生誤以為口試無法準備,然而,每年甄戰醫學甄試生的成果,都讓我們看到考生在短期自我提升的能耐。


甄戰的醫學甄試專班是唯一全國連線醫學甄試課程,除了完整的醫學課程規劃,每年舉辦全國口試模擬,更是醫學系考生的盛會,在進入考場前就能與其他考生認識交流,成為最好的戰友,班導師經營的Line社群提供考生最新的醫學資訊,充分考題演練也能刺激考生思考與表達,在短短兩個月內讓考生都能口才便給,志在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的考生們,學測後可以盡快參加甄戰醫學講座,為自己的醫學甄試之路放上墊腳石吧!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