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 2025/122家台灣廠商及18所大學共同培養人才

COMPUTEX 2025/122家台灣廠商及18所大學共同培養人才

(圖/記者孟圓琦 攝)



在近期落幕的 COMPUTEX 展會中,台灣的學術界與科技產業共同譜寫了產學合作的嶄新篇章,展現了台灣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強大潛力與前瞻視野。這不僅是技術的交流,更是人才培育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動能。


例如,亞洲大學與科技巨擘英業達的深度合作便是最佳例證。他們攜手利用時下最熱門的元宇宙技術,共同打造了一個具備前瞻性的虛擬校園。這個虛擬校園不僅能提供學生多語言同步的數位課程,讓學習打破地域與語言的限制,更將應用範圍拓展至數位展覽和虛擬時尚走秀等創新領域。這項合作充分展現了學術研究如何與產業實務結合,為未來的教育模式和商業應用帶來無限可能,也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應用。


此外,在AI浪潮席捲全球之際,台灣的大學也積極與領導廠商接軌。國立宜蘭大學與AI晶片龍頭NVIDIA合作,舉辦了「COMPUTEX 2025 宜大校園 Watch Party」。這場盛會吸引了超過300位師生熱情參與,透過同步直播,師生們得以第一時間深入了解NVIDIA在AI技術上的最新發展與突破,感受科技脈動。同樣,世新大學也積極響應,舉辦了NVIDIA Watch Party,吸引了近400名師生共襄盛舉,一同見證AI科技的最新成果,並為未來的人工智慧應用積蓄能量。


這些產學合作的案例,不僅僅是企業資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它們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務經驗和與產業前沿接軌的機會。學生們不再只是從書本上學習理論知識,而是能親身參與到企業的創新專案中,提前熟悉產業運作模式,並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這種深度連結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為台灣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創新活水。透過學術與產業的緊密協作,台灣正逐步構築一個更具韌性、更富創新精神的未來科技生態圈。


🎯 如何準備面試這些合作大學?

隨著大學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日益緊密,學生在申請這些學校時,應該展現出對科技趨勢的敏銳度和實務應用的興趣。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了解學校的合作項目

  • 研究合作內容:深入了解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具體項目,如亞洲大學的元宇宙校園計畫或宜蘭大學的 AI 推動辦公室。
  • 關注最新動態:關注學校官方網站或新聞稿,掌握最新的合作進展。


2. 展現對科技的熱情

  • 分享相關經驗:在面試中分享自己參與科技項目的經驗,如參加 AI 競賽或開發應用程式。
  • 提出創新想法:針對學校的合作項目,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創新應用的想法,展現主動學習的態度。


3. 準備常見面試問題

  • 自我介紹:簡潔明瞭地介紹自己的背景、興趣和未來目標。
  • 為何選擇本校:說明選擇該校的原因,特別是對其產學合作項目的興趣。
  • 未來規劃:分享自己對未來職涯的規劃,如何利用學校資源達成目標。


4. 強化實務技能

  • 參加相關課程:修習與 AI、元宇宙等相關的課程,提升專業知識。
  • 實作經驗:積極參與實作項目,如開發小型應用程式或參加黑客松活動。


透過上述準備,學生可以在面試中展現出對科技的熱情和實務能力,增加錄取的機會。


COMPUTEX 展會中的產學合作展示了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學生應把握這些機會,深入了解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項目,並在面試中展現出自己的熱情與能力,為未來的學習與職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