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測五標成績級距開放上網查詢>5標即時更新

 114學測五標成績級距開放上網查詢>5標即時更新

資料來源:大考中心


114學測成績已在 2/25(二)放榜,大考中心也同步公布學測五標以及相關統計數據,包含各科「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底標」成績標準,與各科級分人數百分比累計。


根據統計資料,今年的數A不僅滿級分人數較去年少,在頂標、前標、均標、後標部分都比去年下降 1 級分;國文科、社會科滿級分人數則分別比去年減少 232 人與 515人,其中國文科滿級分人數更是創下近 15 年來新低。


而今年英文科 15 級分人數達到 3874 人,為各科中最多;數B與自然科滿級分人數則各有1369人、2683人。這些成績表現對於各校系錄取分數也有所影響,歡迎考生在選填志願前,使用1111落點分析輸入您的學測成績預測校系落點。


學測五標與學測總級分成績標準

學測五標說明

頂標:成績位於第88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前標:成績位於第7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均標:成績位於第50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後標:成績位於第25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底標:成績位於第12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


114年學測各科五標級分

學測級距計算方式以各科到考考生,前 1% 的考生成績計算平均原得總分,再除以 15 (計算至小數第 5 位,第 6 位四捨五入)。詳細對照表如下:


原得級分與總級分成績級距對照表

學測級距計算方式以各科到考考生,前 1% 的考生成績計算平均原得總分,再除以 15 (計算至小數第 5 位,第 6 位四捨五入)。詳細對照表如下:


國文、英文、數學A、數學B、社會、自然各科學測級分級距人數累計百分比

透過交叉比對114年與113年級分人數累計百分比,考生可大致將今年級分換算成去年級分,並在檢視各校系去年學測錄取成績時,將兩者差距一併考量,有助得出更精確的落點預測。


學測成績申請複查時間與申請方法

如果對學測成績有疑慮,考生們可以在規定時間內,按照步驟向大考中心申請成績複查。申請後,將由人工針對提出複核的題號再次判定畫卡結果,或確認紙本答案卷與螢幕閱卷內容是否相同,並加總閱卷分數。


申請成績複查時間

114 年 2 月 26 日(三)上午 9 點起至 114 年 3 月 4 日(二)下午 5 點止。


申請方式

  1. 進入「大學考試中心」,點選「學科能力測驗-試務專區」,選擇「考生專區」並登入。
  2. 閱覽注意事項後,開始勾選想複查的科目、題號、結果通知書寄發方式。
  3. 選擇完畢按下送出預覽,並檢查應試號碼、姓名、電話、申請複查項目,按下「確認資料無誤」後,即完成網路登錄作業。
  4. 記得於申請複查時間內繳交複查作業費,每科 50 元,可採用臨櫃繳費或 ATM繳費。
  5. 複查結果通知書將於 114 年 3 月 11 日(二)寄發。 


查詢完成績後,考生們在選填志願前建議使用1111落點分析系統,透過大數據預測各校系的錄取分數和機率,篩選出最理想的校系志願,還可以進一步參考網站裡各校書審資料、面試攻略指南,全方位提升錄取機率!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