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面試攻略】帶你了解統測甄選中重要的一環(3)

【科大面試攻略】帶你了解統測甄選中重要的一環(3)

假設今天是要報考 虎尾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你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來準備,這是一個面試模擬範例,列舉從事前準備到面試過程的關鍵


🧭 一、科系背景分析:虎科大電機系有什麼特色?

虎尾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屬於實作導向的工科系所,強調:

  • ⚙️ 基礎紮實的電機理論訓練(電路學、電子學、電磁學、控制、電力系統等)
  • 🔧 重視實務操作與專題製作
  • 🤝 與中部產業鏈(電力、機電、智慧製造)密切連結
  • 📡 涵蓋自動控制、電力電子、AIoT 等應用技術


🎯 適合對象:動手能力強、有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興趣、喜歡電子系統、控制與應用開發者



🗣️ 二、面試常見問題 + 建議回答架構

Q1:請簡單自我介紹

✅ 建議重點:

  • 高中背景 + 電機相關經驗或興趣
  • 喜歡動手做實驗或研究邏輯問題
  • 曾參與的專題或競賽


🧾 範例:

「我是來自○○高工電子科的學生,平常喜歡研究 Arduino、PLC 和控制電路,也曾參加過○○機器人競賽。在學習過程中,我特別對感測器應用與程式控制產生興趣,因此希望能進一步在虎科大電機系深入學習自動控制與智慧應用技術。」


Q2:為什麼想念虎尾科大電機工程系?

✅ 建議重點:

  • 喜歡實作導向學習風格
  • 對系上強調的技術有興趣(電控、電力、嵌入式等)
  • 希望未來朝○○方向發展


🧾 範例:

「我選擇虎尾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是因為這裡的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作,且有完整的電機、控制與智慧製造訓練體系。我特別對嵌入式系統與智慧感測領域有興趣,未來希望投入 AIoT 或自動化控制領域。」


Q3:你有哪些相關實作或學習經驗?

✅ 建議重點:

  • 舉例說明:課堂專題、社團製作、競賽、實習經驗
  • 描述你學到什麼、有什麼挑戰與解法


🧾 範例:

「我曾在電子專題課設計過一組溫濕度感測警示系統,使用 Arduino 搭配 LCD 螢幕,若超過臨界值會發出蜂鳴器警報。過程中我學到接腳分配、感測器模組整合,也解決了電源不穩導致錯誤警報的問題。」


Q4:如果讓你規劃一個專題,你想做什麼?

✅ 建議方向:

  • 生活應用、智慧控制、自動化
  • 結合感測器、APP、藍牙、電力節能、機電整合等技術


🧾 範例:

「我想設計一套遠端控制智慧插座,透過手機App開關家電,並顯示用電量數據。它可以結合 WiFi 模組與電流感測器,不僅方便生活,也可作為節能系統的一部分。」


Q5:你未來的職涯目標是什麼?

✅ 建議提法:

  • 就業方向(控制、電力、電子製造、半導體)
  • 升學規劃(直升研究所/技術專研)


🧾 範例:

「我希望未來能在智慧製造或自動控制領域工作,目前也有考慮進一步攻讀研究所,加強我在電力控制與 AIoT 應用的整合能力。」



🎯 結語:虎科大電機系面試成功關鍵

✔ 熟悉校系特色與課程方向

✔ 展現對實作的熱忱與主動探索能力

✔ 準備具體且真實的個人經驗

✔ 表達自信與學習意願,展現你的潛力


詳細情況會根據實際面試情形有所不同,各位同學可以參考斟酌,多多使用站內免費面試資源,提高面試競爭力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