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審面試/台大化學系教授:關鍵在於學習動機與邏輯思維

書審面試/台大化學系教授:關鍵在於學習動機與邏輯思維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記者 鄧天心/綜合報導


2025年學測成績公布後,考生進入個人申請階段,書面審查(書審)成為決定錄取與否的關鍵。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副系主任邱靜雯分享了書審準備的關鍵要點,另外系主任陳振中也在系上訪談影片(觀看訪談)中,剖析化學專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與畢業生的多元職涯選擇,為考生提供完整的申請與發展指南。

 

 

邱靜雯強調,申請者的書審資料應充分展現對化學系的興趣,並透過相關學習經驗與活動來佐證,她提到,如果考生表示自己熱愛化學,卻從未修讀相關課程,也沒有參與任何化學競賽或實驗計畫,那麼這樣的書審內容缺乏說服力。

 

她特別提醒,考生應確保書審內容的真實性,教授們會仔細比對過去的學習經歷,若申請動機與學習歷程不符,或有過度包裝的痕跡,反而可能降低錄取機率,她表示,希望看到考生如何透過過往的經驗發展對化學的興趣,而不是單靠文字強調對這個科系的熱愛。

 

此外,避免無關內容與流水帳式敘述也是關鍵,邱靜雯建議,不要填滿過多無關的活動來讓履歷看起來豐富,教授更關心的是學生如何將所學內化,並展現邏輯思維與學習能力。書審內容應挑選與化學相關的經歷,清楚說明如何影響學習動機,並具體規劃未來發展方向。

 

 

在台大化學系的訪談節目中,陳振中進一步探討了化學系畢業生的職涯發展與產業需求。他指出,化學專業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扮演關鍵角色,在產業應用方面也極具發展潛力。

 

「化學是從零到一的創新推動者,透過基礎研究開發新材料與新技術,再交由工程領域進行量產與製造優化,」陳振中表示,目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化學人才需求極高,特別是在材料研發與製程技術方面,化學專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量子材料、環境科技、傳統化工產業等領域,也同樣高度依賴化學人才,顯示該領域的廣泛發展潛力。

 

他也強調,隨著AI技術的進步,化學學習方式正在改變,以往學生需閱讀大量英文文獻,但現在AI輔助搜尋已降低語言障礙,然而,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與創新思維仍是不可取代的核心能力,即使科技再進步,化學研究仍需仰賴科學家的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這些能力也將成為書審與未來研究的重要指標。

 

對於化學系畢業生的未來發展,陳振中表示,不同學歷的學生在產業中的定位有所不同。例如,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的研發團隊大多由博士擔任,碩士則主要負責技術開發與應用。他認為,是否選擇深造,應取決於學生的個人興趣與未來志向,而非單純跟隨趨勢。

 

談及化學系畢業生的未來發展,他強調,學生應該以興趣為導向,而非只追逐熱門產業,他認為,即使半導體產業薪資高,若學生真正熱愛傳統材料、環境科技或生物化學等領域,也能在專業發展上發光發熱,他進一步說明,創新來自興趣與專注,真正有價值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勇於探索未知,而不是單純跟著市場趨勢走。

 

 

針對台大化學系的課程發展,邱靜雯表示,該系仍然以基礎科學為核心,但近期課程設計已做出調整。目前必修學分減少,選修課程變多,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更專精的方向,例如材料化學、分析化學、生化應用等。這樣的改變讓學生有更大的彈性發展,未來畢業後也能拓展至不同領域。

 

綜合邱靜雯與陳振中的建議,考生在準備書審時,應確保內容真實,並透過具體的學習經歷展現對化學的興趣與適合度。台大化學系不僅注重專業知識,也強調創新思維、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這些特質將成為未來學術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在職涯選擇上,學生應根據自身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無論是半導體、材料科學、生物化學或傳統化工領域,真正的創新來自興趣的驅動,而非單純追逐市場趨勢。隨著AI技術與產業需求的變化,化學領域仍將持續發展,為台灣科技與工業提供強大的動能。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