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制度及114年分科測驗資訊一把罩

「分科測驗」制度及114年分科測驗資訊一把罩

指考走入歷史,新制「分科測驗」上路

自110年7月起,指考正式畫下句點,臺灣的高中升學制度迎來重大轉變,分科測驗成為新的里程碑。這項制度的推出象徵教育評量的新篇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革之一,就是採用全新的成績分級制度。

原本的百分制被改為45級分評量,引發各界高度關注;隨後又調整為60級分並最終定案。這樣的改動雖旨在提升評量精準度與公平性,卻也引來不少質疑與討論聲浪。


成績轉換方式

這項轉變深受「108課綱」的影響。108課綱導入了學測(X)、分科測驗(Y)以及綜合學習表現(P),也就是俗稱的「學習歷程檔案」。最初,教育部的規劃是將學測與分科測驗的成績合併運用於申請入學與考試分發管道。

然而,由於申請入學包含面試等多元評量方式,而分科測驗僅依賴筆試成績,兩者性質不同,加上報考人數的差異,引發了公平性的疑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育部與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進行了模擬測試,分別以45級分、60級分和75級分制進行分析。最終,考量到鑑別度與公平性,決定分科測驗採用60級分制。


自111學年度起,「考試分發」制度正式啟用,升學評量方式隨之調整。除了需通過學測或英聽作為基本檢定門檻外,各校系在採計科目方面,將從學測、分科測驗及術科考試中擇3至5科作為評分依據。其中,分科測驗至少需採計一科,但若校系採計的是音樂術科,則不受此限制。


📚 分科測驗科目

分科測驗提供以下7科選考,考生可依報考校系需求自由搭配應試:

1️⃣ 數學甲

2️⃣ 數學乙

3️⃣ 歷史

4️⃣ 地理

5️⃣ 公民與社會

6️⃣ 物理

7️⃣ 化學

8️⃣ 生物


自111學年度起,分科測驗成績改為60級分制,強調細緻的分數區分與比較。


📝 學測科目與成績採計方式

學測科目共有6科,也採自由選考制:

● 國文(含國綜與國寫)

● 英文

● 數學A、數學B(二選一)

● 社會

● 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學測成績的計算方式將視其用途而有所不同:

當學測作為「檢定科目」時:採用15級分制

當學測作為「採計科目」時:則改採60級分制,與分科測驗相同


分科測驗說明簡介

分科測驗各考科的測驗時間均為80分鐘。且各考科均依據108課綱命題,測驗範圍如下表:


(資料來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分科測驗各考科的題型可包括:選擇題型(單選題、多選題)、選填題型(僅數學甲)、混合題型與非選擇題型。混合題型是指同時包含選擇(填)題與非選擇題的題型,為題組形式。

各題型的比重,由各考科依其特性而定,可參閱本會大考中心網站公告的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分科測驗各考科考試說明參考試卷


📚 分科測驗題型與計分說明

分科測驗的題型包含四大類型:

  1. 選擇題(單選題、多選題)
  2. 選填題(例如數學甲)
  3. 混合題型(綜合選擇、選填與非選擇)
  4. 非選擇題(申論、作圖、計算等)


其中「混合題型」為近年特色之一,常以資料分析情境題組形式出現,結合多種題型於同一題組,搭配「卷卡合一」作答方式,即所有作答格式皆整合於單一答題卷中。


🧩 考題設計趨勢

考題整體趨向於:

  • 資料型題目:提供圖表、情境背景等資訊,要求考生理解與分析。
  • 整合型能力:跨章節、跨技能整合解題。
  • 多元作答:包括申論題、計算題、作圖題等不同方式。

👉 每科成績以 100 分為滿分


✏️ 選擇題計分規則

✅ 單選題

  • 每題僅有一個正確或最適當選項。
  • 答對得分
  • 答錯、未作答、或畫記超過一個選項者,該題以 0 分計算。

✅ 多選題

  • 每題有多個選項,且至少有一個正確答案。
  • 各選項獨立判斷正誤:
  • 所有正確選項答對者,可獲得題目滿分。
  • 若答錯 k 個選項,得分 = (n - 2k) / n × 該題總分
  • 最低得分為 0 分(未作答或得分小於 0)。


答題卷說明

111學年度開始,分科測驗將使用「卷卡合一」的A3答題卷,將以往分開的答案卡(適用選擇題型、選填題型)與答案卷(適用非選擇題型)合併為一張,考生可在答題卷上同時作答選擇題和非選擇題。

透過A3答題卷設計,各考科可依每次考試命題需要,於答題卷中適當納入部分試題內容,設計對應的作答方式。例如:混合題型可以藉由選擇題與非選擇的不同組合方式,透過連續設問,或是主題式設問,配合作答設計,引導考生作答。在非選擇題組方面,亦可透過更多樣化的設問與作答方式,提升評量層次。各科A3答題卷的樣例,可參閱本會大考中心網站公告的參考試卷所搭配使用的答題卷(https://www.ceec.edu.tw)。


🗓️ 114學年度分科測驗重要時程

114年分科測驗的考試日期是7月11日(星期五)到7月12日(星期六),報名時間為6月5日(星期四)到6月17日(星期二). 成績將於7月29日公布. 登記選填志願時間為8月1日(星期五)到8月4日(星期一). 錄取結果將於8月13日公布. 


詳細時程表:

  • 報名期間:: 114年6月5日 (四) 至6月17日 (二). 
  • 考試日期:: 114年7月11日 (五) 至12日 (六). 
  • 成績公布:: 114年7月29日 (二). 
  • 登記選填志願:: 114年8月1日 (五) 至 8月4日 (一). 
  • 錄取結果公布:: 114年8月13日 (三). 


考生可於上述期間內完成報名手續,並於考試前下載或購買簡章,以了解詳細考試資訊。


📘 簡章取得方式

電子檔下載:​可至大考中心網站下載學測、英聽、分科三合一的「114學年度考試簡章」PDF檔。

紙本購買:​每本新臺幣50元,個別報名的考生可上網至大考中心網站「出版/訂購」處的「簡章專區」購買,或直接至大考中心一樓服務台洽購(臺北市大安區舟山路237號)。集體報名的考生可向所屬學校或補習班購買。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