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升大學指南專刊,時報周刊獨家報導

2019升大學指南專刊,時報周刊獨家報導

掌握升學的船舵,自己的未來自己定義

1111人力銀行與時報周刊最新合作的2019升大學指南專刊出爐,報導了教育部針對大學考招進行的一連串改革,除了學測考科變為自由選考,學測成績的參採也由總級分變為五選四,這意味著更早決定職涯方向將成為新時代趨勢。因應這樣的變化1111特地為考生推出「四大學職涯工具」,能幫助考生在規畫職涯及選填大學志願時不再徬徨,其中包括「1111大學網」提供多元實用服務,協助使用者找到興趣與職能的「Holland興趣測驗」、「九大職能星」,幫助了解各學系領域未來發展與所需能力之「認識大學18學群」,知道方向後再使用免費的「落點分析」查詢可選填之校系,還可參考「2019年企業最愛大學排行」,讓選擇上擁有更多考量,而不再是八股的依照學測成績主導自己的人生。

學測報考人數,你該知道的二三事

12年國教新課綱在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大學考招制度也已經先行改制,預計111學年度將全面上路,學生及家長們對於新制仍然是一知半解,究竟新制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及如何應對呢?首先先從報考人數變化來了解,去年學測應試學生適逢龍年,因此報考人數達到136,465名,比前年多了近8千名,然而今年的報考人數卻又再一舉突破至138,390名,據大考中心表示,會造成此一現象主要是因為非應屆考生增加了4千多人所導致。而在選考科數的分配上,選考5科的考生共有98,442名,佔比七成,選考4科的考生有37,708名,其他依次是選考3科的1,440名、選考2科的538名、選考1科的僅262名。其中各科選考人數方面,選考國文的考生有138,248名、選考英文為138,071名、選考數學為136,379名、選考社會為124,227名、選考自然為111,775名。此些現象說明了今年的競爭依然激烈,除頂尖大學的錄取門檻變異並不大外,由於往年的錄取分數於今年有7成2的校系不適用,因此建議考生還是由興趣出發,勇於挑戰自己心儀的校系。

學職涯多元發展,找出自己的興趣才能走得順暢

現今的社會新興職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行行出狀元,因此升學最重要的是要選到自己有興趣的科系,避免成為錯填志願的重考生。幸好1111落點分析有「課程地圖」的功能可以帶您了解校系的課程規劃,還有知名的Holland興趣測驗,目前已超過萬人施測,再配合18學群介紹,定能幫助您更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將未來走得一帆風順!

2019雇主最滿意大學調查,臺大、北科、中原、致理榮獲企業最愛寶座

企業最愛大學2019調查結果出爐!公立大學仍由臺大、成大穩坐冠亞軍,私立大學由中原大學、輔仁大學再次蟬連榜首及榜眼。科技校院部分,北科大出人意表的擊敗了歷年冠軍臺科大,獲得冠軍,私立科大則由致理、朝陽穩居冠亞軍,季軍今年改由文藻大學一舉拿下,擠進前三名。另外,還調查了各地區企業最愛、18學群最愛,以及創立30年以下企業最看好的年輕潛力大學,還有職場新鮮人企業需求,更多詳細內容,請見1111落點分析-企業最愛大學單元,讓您未來選校一把罩。

職涯發展新時代,讓您開啟未來康莊大道

當您了解科系能夠擔任什麼職務後,1111免費為您提供最新上線的「職涯大師」,帶您知悉更多職務相關內容,「薪資公秤」超過500種職務的詳細薪資報告,「工作甘苦談」提供職場上前輩的工作秘辛,不僅如此,「職務大辭典」為您蒐羅整合了下一份工作前景、所需具備的職務能力、最值錢證照...等,想獲得的資訊一應俱全且面面俱到,從學生時期準備長遠規劃,進入職場更如虎添翼、有如神助!

【好康下載】


«時報周刊-學職涯探索照過來» 面對108學測變革不再採取總級分,探索「興趣」將越來越重要,落點及各項工具一次介紹給你知道!達人鈕則勳:升學以興趣、市場接受度為前提。


«時報周刊-2019企業最愛大學»名校畢業等於就業保證?18學群企業各有所愛,拋開老字號大學迷思,年輕有年輕的好,新鮮人職場求生術,企業用人標準告訴你。

«時報周刊-用資料看學校»分析Opendata及網路聲量,你知道哪間學校網路討論度最高?你知道哪間大學的圖書館藏最多?專利最多?校地最大?快來看看!

«時報周刊-AI浪潮崛起迎接新時代»AI未來將大幅改造勞動市場,轉型、跨域整合是必然,培養未來時代所需能力現在開始,爸媽不知道的新興職務也通通告訴你。

以上內容節錄自《時報周刊》C2140 (2019/2/20~2/26發售)

本站僅提供電子檔,欲擁有紙本出版品請至時報周刊通路購買,通路如下:

1.四大超商(7-11、全家、萊爾富、OK)。

2.全聯福利中心

3.美廉社

4.電子書城

5.時報周刊客服專線購買0809-006-686 (週一至週五09:30~17:00)

專刊名稱:2019升大學指南專刊《時報周刊》C2140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