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大排名揭曉:誰是台灣科技教育的霸主?

2025科大排名揭曉:誰是台灣科技教育的霸主?

國立科技大學排行榜出爐,前三名分別是臺灣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雄科技大學今年進步兩個名次,表現亮眼。此外,屏東科技大學與勤益科技大學的名次都攀升,分別為第六名及第八名。

臺灣科技大學依舊鞏固冠軍寶座,在國際設計創新領域上擁有一席之地,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發布「2024 年世界大學排名」顯示,臺灣科技大學在國際展望項目排名全國第一,獲得各界高度肯定。設計系的學生更以「虛擬實境百變搖桿」、「RTV- 快速醫療指揮車」、「可拆式桌子」等作品拿下紅點設計概念獎,體現了臺灣科技大學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雄科大名次逐年攀升 高雄科技大學則深耕海洋科技領域,名次逐年攀升,今年更是勇奪第二名位置,不僅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攜手合作,發展智慧化海洋科技,包括無人 機、遠程感測、數據分析等創新研究,提高海洋新技術的研究能量。同時,在海岸聚落永續發展研究方面設置了「海岸聚落創生實驗基地」,成為國內 首座推動海岸聚落研究的研究型「地方實驗室」, 展現了在海洋領域的深度合作和對社會永續發展的關注,成就卓越。 各學校除了在不同領域間擁有各自強項外,永續發展也是加分項目。雲林科技大學近年也開始投入永續教育,將環境、社會、和經濟三方面融入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懷,並鼓勵實際參與。近期更在臺灣企業永續學院競賽中獲得第三名,以其卓越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成為推動社會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引領者。

科技大學都在不同領域與產業間嶄露頭角,試圖與科技結合,爭取產學合作,學校成為學生畢業後能夠與企業無縫接軌的推手。勤益科技大學在智慧自動化工程領域迅速崛起,與德商 OPENMIND 合作,強化學生在智慧製造領域的競爭力,進而讓學生和教師都得以進行實際應用和研究。此產學合 作,不僅推動了學術界的發展,也為智慧機械領域培養了更多的優秀人才。 臺灣多所科技大學在卓越成就上展現領先水準, 並強調永續教育成為學校的重要加分項目,培養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懷。產學合作逐漸加深,各院校均積極拓展領域,共同奔向全球科技舞台,展現臺灣科技實力,努力推動在全球的影響力。

今年,相較於「國立科技大學」,「私立科技大學」排名變動較大,致理科技大學依舊拔得頭籌, 明新科技大學則進步一個名次,來到第二名。而 南臺科技大學與長庚科技大學都從去年十名之外, 分別躍升至第三名與第五名。

蟬聯冠軍的致理科技大學,近年來致力於「智慧創新」和「SDGs 永續發展」,並成立了「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強調企業應結合智慧創新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並突顯了社會價值大於經濟價值的觀念,為就業提早做準備。 第二名的明新科技大學,以獨特的「訂單式產學人才教學」模式為基礎,打造全臺首座半導體封裝 測試類產線。學校推動雙語教學,將英語和程式 語言融入大一必修課程,培養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進修部則開設就業導向的產學培育班,引入企業訂單式教學,讓學生在感興趣的領域學習,透過實際案例與企業合作實習,強化專業技能。 今年突飛猛進衝上第三名的南臺科技大學,與臺南市政府攜手合作,推動產學合作計畫,取得卓越成果。除了與優質的傳統產業合作之外,也致力培訓人工智慧相關人才,強調實務應用,與多家醫院合作解決醫療難題。

國際化成果豐 另外,畢業即就業的學校,其一,龍華科技大學積極與 14 家半導體領域企業合作,成立半導體產學聯盟,提供學生高薪實習機會,整合科研實力, 致力於專注培養廣受企業歡迎的人才。其二,景文科技大學以國際化成果著稱,積極招收境外學生, 展現移動力、國際力、雙語能力方面的卓越表現, 並力求在國際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以達學生國際化、工作國際化的目標。其三,醒吾科技大學的國際商務系注重實務專精,與阿里巴巴國際站等企業合作,積極培養學生在 B2B 跨境電商領域的能力。強調「畢業即就業」,透過企業實習與專業課程,培養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專業人才。 綜觀來說,科技大學在智慧創新、產學合作、社會企業等方向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也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

推薦閱讀 : 【2025大學排名】企業最愛TOP 10校!成大奪冠、私校三強脫穎而出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