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學年度分科測驗新增數乙考科:社會組學生的升學新契機

114 學年度分科測驗新增數乙考科:社會組學生的升學新契機

數乙回歸:社會組學生的福音與教育的務實轉向


自 114 學年度起,大學分科測驗將迎來一項重要變革——數乙考科的重新納入。這對廣大社會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項重大利多,標誌著他們在分發入學管道中將擁有更寬廣且更適切的選擇。過去幾年,分科測驗僅設數甲考科,這使得許多未深入修習數甲,或數學潛能更傾向應用理解的社會組學生,在選擇大學校系時倍感壓力與限制。數乙的回歸,不僅是回應了教育現場的實際需求,更代表著對學生多元智能與發展路徑的尊重,讓社會組學生能夠更有信心地報考心儀的校系,顯著提升其升學機會與適配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分科測驗的競爭態勢依然激烈。以113學年度為例,分科測驗報名人數達42,141人,與前一年相近;但因分發入學名額較前一年減少約5,215個,錄取率也下降1.52%,僅剩94.62%,顯示學生面臨更大競爭壓力。這樣的情況更凸顯了數乙回歸,為社會組學生爭取更多元且公平升學機會的重要性。


參採數乙的校系概況:頂尖學府的認可與趨勢

根據目前已公布的資訊,114 學年度預計將有 158 個系組在分科測驗中參採數乙,約占整體招生系組的 10%。雖然從比例上看,似乎並非主流,但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包含了眾多傳統上被視為第一類組的頂尖指標性校系,例如台灣大學的法律系、財務金融學系、國際企業學系、工商管理學系以及企業管理學系等。這些龍頭科系的率先參採,不僅為數乙的價值背書,也預示著未來可能有更多社會科學、商管、法政、文史哲乃至於大眾傳播等學群的科系,會逐步認識到數乙作為篩選工具的適宜性與有效性。這股趨勢顯示,大學端逐漸重視學生在特定數學領域的應用能力,而非僅以單一高難度的數甲作為衡量標準。


數乙考科範圍與數甲的根本差異:理論建構 vs. 應用解析

數乙考科的測驗範圍設計,更貼近社會組學生的學習軌跡與未來專業需求:

1. 10 年級(高一)必修共同數學:奠定基礎數學素養。

2. 11 年級(高二)必修數學 A 類及 B 類均關聯的學習內容:承接高一基礎,並為不同數學傾向的學生提供共同核心。

3. 12 年級(高三)加深加廣選修數學乙類:針對社會組學生的需求,進行特定主題的深化。


與數甲相較,數乙的核心差異在於其**更著重於數學知識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其主要單元涵蓋:

*  機率與統計:這在社會科學研究、市場分析、民意調查、風險評估等方面至關重要。

*  數列與級數:與金融學中的複利計算、年金、貸款攤還等概念緊密相連。

*  指對數函數:常用於描述成長模型、經濟指標變化、人口趨勢等。


相形之下,數甲則更側重於抽象數學理論的建構、邏輯推演的嚴謹性,以及微積分、線性代數等高等數學的基礎,這些對於理工、醫學等領域的學術研究至關重要。數乙的內容設計,顯然更能與金融、經濟、管理、法律、社會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產生直接連結,幫助學生在進入大學後,能更快將數學工具應用於專業學習與研究中。


學生應戰策略:全方位準備建議

面對數乙的回歸,社會組學生應及早規劃,有策略地進行準備:

1. 精準定位目標校系:務必透過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或各大學校系分則查詢系統,仔細確認自己心儀的校系是否參採數乙,以及其佔分比重。這將直接影響你的備考策略與時間分配。

2. 強化數乙核心單元學習:針對上述提到的機率統計、數列級數、指對數等重點單元,必須進行系統性且深入的學習與理解。不僅要掌握公式和計算技巧,更要理解其背後的概念與應用時機。

3. 勤練實際應用題型:數乙的靈魂在於應用。應多方搜集並練習與金融、經濟、社會現象、數據分析等相關的應用問題。這不僅能提升解題能力,也能培養將抽象數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

4. 善用歷年試題與模擬測驗:雖然新制數乙的具體樣貌尚待分科測驗登場後才能完全明朗,但仍可參考過去學測數B的相關範圍、舊制指考數乙的經典題型,以及坊間針對新課綱數乙設計的模擬試卷。透過這些練習,熟悉命題風格、題型分配與時間掌控,逐步建立應試信心。

5. 尋求師長與同儕支持:在準備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應勇於向學校老師請教,或與同學組成讀書會,共同討論、教學相長。良好的學習氛圍與支持系統,對長期抗戰至關重要。

6. 培養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數乙的應用題往往題幹較長,涉及情境描述。學生需培養快速抓取關鍵資訊、理解問題核心的閱讀能力,才能正確列式並求解。


結語:把握契機,迎接挑戰


數乙考科的回歸,無疑為社會組學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提供了一個更公平、更適性的升學路徑。這不僅是對學生多元發展的肯定,也是高等教育選才機制的優化。然而,機會總是伴隨著挑戰。學生們應正視數乙的學習內容,摒棄過去對社會組數學較為輕鬆的刻板印象,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扎實準備。透過有計劃的學習、針對性的練習以及積極的應考心態,相信每位社會組學生都能在114學年度的分科測驗中,充分展現自己的數學實力與潛能,成功叩關理想的大學校系,為自己的人生下一階段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