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數B較去年簡單 五標提升有機會

學測數B較去年簡單 五標提升有機會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記者林育如/綜合報導

 

114學科能力測驗20日進行第三天考試,大考中心主任張新仁表示,數學B應到人數99814人、實到95527人,到考率95.71%、缺少率4.29%。上午8位突發傷病考生,其症狀為流感、嘔吐、咳嗽等,大考中心開放3間備用試場。


 


整卷符合108課綱數學B測驗?容



大考中心副主任黃璀娟表示,整卷符合108課綱數學B測驗?容。試題內容展望未來科技,例第17?透過LED科技的亮燈週期設計,規劃節能最佳方案;試題同時取材全面,貼合生活情境,營造生活中的數學氛圍感,例第4題的抽獎活動、第7題的透視原理、第10題的運動賽事資料表、第11題的飛航最短路徑、第13題的日常停車情境、第15題的人員分派問題、第16題的墻角置物規劃、第17題的LED科技探究,以及第18-20題的紫外線防護規劃,引領考生透過數學感受生活。


 

黃璀娟表示,試題計算量適當:多數題目在清晰的觀念下,利用1-3個步驟就可以得到答案。如第1、5、13、18?,都可以用一個概念列式求得正確答案。


 

黃璀娟說明,就測驗目標方面屬於概念性與程序性知識的題目有6題,占30%;屬於閱讀與表達和連結能力的題目有8題,占38%;屬於推理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題目有6題,占32%。


黃璀娟表示,屬於易題的題目有第1、5、13、18題,鼓勵考生下筆作答;屬於難題的題目有第7、12、17、20題,可鑑別高分群考生。


 


整體試題難易適中



陽明高中數學老師蘇順聖表示,此份數B試題能評量學生數學的基本概念。承襲往年約一半的題目有利用簡易情境化的敘述做試題包裝,能評量出學生是否具備使用數學概念解決生活情境問題的能力。有數B專屬試題,約占1/5,與數A有所區別。


 

蘇順聖表示,此試題也考驗學子答題策略,不同策略有不同解答時間。他指出,第9題線性圖與課本概念雷同,學生可畫圖方式來解題;12題少數要做推論的題目。該試卷學生解題時間充裕,若學生解題策略佳,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倘若策略不好,也能寫完。整體試題而言,難易適中。



建國高中數學老師郭仲祐(左)、陽明高中蘇順聖老師(中)、中正高中林榮福老師(右)。(圖/記者林育如攝)


 

建國高中老師郭仲祐舉例,凡對課本熟悉就能作答,其中例10、11題考驗學生了解表格能力;選填15題排列組合也不難。


 


試題敘述切合課本方式



中正高中林榮福老師表示,此數B試題敘述切合課本方式,例第4題只是把題目稍為改變,第8題把多項式內容由各選項貫穿,但重點簡易易判斷;第11題在一些考題常看到,但以往題目把表格用文字敘述,此次則為訓練學生解讀表格的能力;19、20題連結性強,若19題沒解出來,20題就可能難作答。林榮福坦言,此次題目真的不難。


 

蘇順聖認為,此份試題貼近課本敘述方式,作答時間充裕,只要學生能力足夠,作完應該不會有不大問題。相較去年簡單,五標提升是有機會。蘇順聖鼓勵數B的同學不要放棄數學。若學生不放棄課本內容的學習,這份試題會讓學生增強信心。


 


108課綱重視生活經驗 取材生活素材



另外,針對有人反應英文作文以颱風假為主題,與坊間補習班的考題相似。黃璀娟表示,考題在說明個人對放颱風假的看法,是生活素材,若有雷同生活素材這難免無法避免。


張新仁表示,108課綱重視生活經驗,無論是英文作文颱風假、還是國文作文「52赫茲鯨魚」都是以學生學習為主題,重視學生的經驗;不是強調先備知識,而是生活體驗。國、英文作文著重個人經驗。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簡稱全中教)表示,今年數B維持一貫由易到難的傳統,難度漸增,單選題都是由易到中偏易,尤其第7題,強調單點透視的概念,是數B專屬單元,此題對於跨考生較為不利。基本觀念清晰者易得分,試題難易適中且較去年稍微簡單,但手寫題較難。


 

1111職涯專家陳坤平表示,數B試題的設計反映了108課綱的理念,注重學生的素養及實際應用能力。他指出,這樣的試題不僅測試學生的基本數學概念,還要求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這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對於學生而言,這樣的試題能幫助他們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提高他們的學科應用能力。陳坤平認為,隨著課綱的轉變,學生若能掌握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解決方式,將能更有信心面對未來的學術挑戰和職場需求。更多學測資訊請上1111落點分析(https://hs.1111.com.tw/)。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