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分科測驗】搶先看!29校祭出百萬獎學金,給努力的你一份大禮!

【114分科測驗】搶先看!29校祭出百萬獎學金,給努力的你一份大禮!

辛苦拚搏分科測驗,不僅是為了進入理想校系,更有機會為自己贏得一筆豐厚的獎學金!114學年度,全台共有29所大學針對分科測驗成績優異的新生提供獎勵。

根據「大學問」(www.unews.com.tw)的整理,這些獎學金的發放標準相當多元,有些看重你的全國或科系排名,有些則以第一志願錄取為條件,還有學校直接設定分數門檻。大部分獎學金會逐學期發放,只要大學在校成績達標,就能持續領取。

以下為你整理各校獎學金資訊,有些學校會主動通知,有些則需自行申請,千萬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

溫馨提醒:所有資訊請以各校官網最新公告為準


✨ 獎學金亮點速覽 ✨

在看詳細列表前,先來看看幾個最吸睛的獎項:

  • 總額最高義守大學祭出最高500萬元、亞洲大學最高360萬元的重量級獎勵,包含學雜費、住宿、生活津貼到海外學習,全方位支持你的大學生活!
  • 國立名校招手陽明交通大學中興大學東華大學等頂尖國立大學也提供優渥條件,例如學雜費全免或高額獎學金,吸引頂尖學子。
  • 私校誠意滿滿大同大學提供最高100萬獎學金,南華大學不僅學雜住宿費全免,還加碼海外學習獎勵金。
  • 特殊條件加碼臺灣海洋大學對滿級分學生開出38萬大獎;金門大學只要以第一志願錄取且排名前50%,就有28萬元獎勵。


各地區大學分科測驗獎學金一覽

【北北基 8所】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獎勵內容:各系入學成績第一名,可獲最多四年學雜費、學分費全額減免。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頂尖獎勵:採計科目滿級分且第一志願錄取,可獲獎學金 38萬元
  • 學年獎勵
  • 成績達全國前12% + 第一志願:第一學年學雜費全免、每月1萬元獎學金,另有10萬元海外姊妹校獎學金。
  • 成績達全國前19% + 第一志願:第一學年學雜費全免,每月1萬元獎學金。
  • 系排名前列 + 第一志願:單班制前三名、雙班制前五名,第一學年學雜費全免。
  • 續領資格:學業成績在班排前6%。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馬偕醫學院
  • 頂尖獎勵:第一志願入學且成績達重點校系錄取標準,第一學年學雜費、住宿費全免,再加每月5000元獎助金。
  • 續領資格:班排前10%,操行82分以上。
  • 參考連結官網
  • 淡江大學
  • 獎勵內容:以私校第一志願入學且成績為該系前5%,可獲獎學金 20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世新大學
  • 獎勵內容:分發入學加權成績為各系組最高分,且採計科目達50級分,可獲獎學金 5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大同大學
  • 獎勵內容:依學測與分科測驗加權成績全國百分比發放,八學期總額:
  • 前3%內:100萬元
  • 3%-5%:60萬元
  • 5%-10%:48萬元
  • 續領資格:學期成績班排前6%且操行82分以上。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實踐大學
  • 獎勵內容:以第一名錄取入學,可獲獎學金 4,000元
  • 參考連結官網
  • 真理大學
  • 獎勵內容:以第一志願分發錄取,第一學期宿舍住宿費(四人房)全免。
  • 續領資格:學業總成績班排前10%。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桃竹苗 2所】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優秀入學新生獎:設籍中、彰、南、高地區,以第一志願入學,第一學期可獲 3萬元;若成績達標,第二學期可再獲 2萬元
  • 新生大禮包獎:以第一志願錄取指定熱門科系(醫、牙、電機、資工等)且達臺大同系門檻,享學雜費減免。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體育大學
  • 獎勵內容:特定學系入學成績最優秀前一或二名,可減免學雜費。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中彰投 6所】

  • 國立中興大學
  • 獎勵內容:第一志願錄取、系排前五名且總成績高於最低錄取總分10%,第一學期可獲 3萬元 獎學金並免學雜費。
  • 續領資格:操行80分以上,學業班排前20%或獲競賽佳績,可續免學雜費。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獎勵內容:依第一志願入學之分科測驗全國排名發放,總額最高:
  • 全國前1%:200萬元
  • 全國前3%:50萬元
  • 全國前5%:20萬元
  • 全國前10%:10萬元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平均成績達全班前5%。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中國醫藥大學
  • 獎勵內容:第一志願錄取且成績為各系組前三名,可獲獎學金 1萬元(清寒生為3萬元)。
  • 續領資格:學業GPA達3.38,操行80分以上且無記過。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東海大學
  • 獎勵內容
  • 任四科達頂標:第一學年可領 10萬元
  • 成績累計百分比達系組前20%:第一學年可領 6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靜宜大學
  • 獎勵內容:第一志願錄取且成績為該系組前10%,最高可獲 10萬元
  • 續領資格:無懲處紀錄且學業班排前三。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亞洲大學
  • 新生入學獎學金:依指定科目成績與全國排名百分比發放,總額最高:
  • 全國前3% + 第一志願:360萬元
  • 全國前3%-8% + 前二志願:100萬元
  • AI人才獎學金:分科數甲頂標/前標且符合程式能力(APCS)者,可獲 20萬或10萬元
  • 英文優良獎學金:學測英文頂標/前標且分科成績優異者,可獲 24萬或16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雲嘉南 6所】

  • 國立中正大學
  • 獎勵內容:前三志願入學且班排前三名,第一學期免學雜費。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班排前20%。
  • 參考連結官網
  • 國立嘉義大學
  • 獎勵內容:第一志願入學且成績為該系組第一名,每學期可獲 3萬元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全班前三名且無懲處紀錄。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臺南大學
  • 獎勵內容:前五志願錄取、各系分數最高且採計科目皆達前標,可獲 5萬元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班排前15%,無大過懲戒。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獎勵內容:第一志願錄取、加權總成績為該系組第一名且採計科目皆達前標,可獲 32萬元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與操行成績達標。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南華大學
  • 獎勵內容:依全國排名前12%起,提供不同等級的學雜費、住宿費、助學金及海外學習獎勵金補助。以第一志願入學,另可獲 1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長榮大學
  • 獎勵內容:前三志願錄取且採計科目成績皆達均標以上,可獲 5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高屏離島 3所】

  • 國立高雄大學
  • 獎勵內容:依志願序及系組第一名錄取,獎金不同:
  • 第一志願:3萬元
  • 第二至五志願:2萬元
  • 第六至十志願:1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金門大學
  • 獎勵內容:依志願序及系排名前50%發放,總額:
  • 第一志願:28萬元
  • 第二至五志願:12萬元
  • 續領資格:學業總平均達班排前20%。
  • 參考連結官網
  • 義守大學
  • 獎勵內容:依分科測驗採計科目級分總和發放,總獎勵最高:
  • 5科達280級分:500萬元
  • 4科達220級分:300萬元
  • 3科達150級分:100萬元
  • 獎勵包含住宿費、生活津貼、海外交流及畢業後集團就業保障,另有住宿加碼獎勵。
  • 續領資格:操行85分以上,學業成績達標。
  • 參考連結官網


【宜花東 4所】

  • 國立宜蘭大學
  • 獎勵內容:各系第一名入學,或設籍宜花東滿3年且為各系前三名入學,可獲 4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臺東大學
  • 獎勵內容:第一志願錄取且加重計分成績為該系前10%,可獲 5萬元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國立東華大學
  • 獎勵內容
  • 符合學測與分科頂尖成績標準 + 前三志願:最高可獲 100萬元
  • 分科任三科達頂標 + 前三志願:最高可免前三年學雜費。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名次達前20%。
  • 參考連結官網
  • 佛光大學
  • 獎勵內容:依分科測驗或學測成績級距發放,最高可獲 3萬元
  • 續領資格:學期學業班排前10%。
  • 參考連結簡章下載官網


✅ 申請前必讀提醒 ✅

  1. 詳閱官網資訊:本文為彙整資訊,最準確的申請辦法、截止日期與細節,務必以各校官網公告為準。
  2. 留意申請方式:確認獎學金是「自動發放」還是「需要自行申請」,以免錯失良機。
  3. 看懂續領條件:領到第一筆獎學金後,記得留意續領的成績或操行門檻,讓獎勵成為大學四年穩定的支持。
  4. 學測成績也能申請:除了分科測驗,許多學校也提供學測成績優異獎學金,可參考:【114學測】56校 新生獎學金 總整理

預祝各位考生金榜題名,順利領取屬於你的榮譽與獎勵!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