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睛的學習歷程怎麼做?學習歷程新「視」界

吸睛的學習歷程怎麼做?學習歷程新「視」界

TKB 甄戰學習顧問 簡意純 / 撰稿 


你是否有思考過備審資料從傳統的「紙本審查」改為「電腦審查」有什麼不同?新課綱上路後,審查資料的部分項目將由學習歷程檔案代替,系統化的學習歷程又對於考生們的表述、教授們的閱讀帶來哪些影響?對此,我們提出了一個觀念上的修正,這個觀念我們稱之為「提升教授閱讀體驗」,以往我們製作學習歷程時,多半只會思考要怎麼做比較好,可能會考慮學生本身的經歷能寫出什麼、高中老師會不會審核通過、家長會不會滿意這份檔案,但我們可能忽略掉了教授的閱讀體驗。 

如果我們從教授的視角來看學習歷程,你會發現學習歷程的評量方式是線上化、系統化的,無論教授是如何接觸到你的學習歷程,他最後還是得用系統的方式來做檢閱。為此,我們的歷程檔案就更應符合教授的閱讀體驗。簡而言之,若想吸引教授點開你的學習歷程檔案,並提升閱讀體驗有以下重點: 

1.如何在短時間吸引教授點開檔案? 

每份歷程檔案的100字簡述很重要,就算無法吸引教授點開,也能從該文字描述中得知你的心得反思。 

2.如何提升閱讀體驗? 

將每份檔案製作成易於電腦版閱讀的格式,利用多層次的檔案結構,新增目錄頁、心得反思頁面等。 

3.如何在短時間讓教授看到該成果重點? 

內文精簡扼要,並在段落前新增該段的重點標題,也可以在內文中利用紅字、螢光筆等工具將關鍵字標明。 有了觀念的修正後,那我們接下要提供給大家4個製作方法上的建議:

 

一、橫幅排版優於直式排版

第一個是建議各位同學可以採用橫幅排版的方式製作一份學習歷程檔案,橫幅排版的概念很簡單,因為大學教授在閱讀的時候大多都是用電腦來看,在此時學習歷程檔案打開的形式都是以PDF檔直接打開,用橫幅排版來呈現的話,較符合電腦的顯示,使教授更容易能閱讀到你每一個頁面所要呈現的主題、圖片、文字。而以一頁呈現一個主題的方式,能夠更聚焦於單一主題上。


二、多層次的廣告結構_濃縮預告頁、心得反思、成果作品、佐證資料頁

二個學習歷程做法上的建議則是採用 多層次結構的方式來撰寫,何謂多層次結構呢?因為大學教授在系統上看到你的學習歷 程的時候,是會先看到你的100字簡述,點開 來以後會看到你歷程檔案的第一頁,接下來才會逐頁逐頁的往下審視,這樣漏斗式的閱 讀模式,顯得你的每一個步驟/頁面都相當重 要,所以為了讓大學教授能夠更容易的掌握 到你學習歷程的重點跟精華,你必須從100字 簡述就要好好的撰寫,才會有被點開往下閱 讀的機會!後面的文章也有提供撰寫100字簡述的要點,想了解的讀者可以往後翻閱哦!


甄戰在此建議,若你想使你的歷程檔案架構有較多層次,可以嘗試著放入這幾個頁面及重點:


三、替段落下標題的內容精要簡扼

 三個學習歷程作法上的建議則是希望這份資料有明確的標題及精要的內容,這個部分在做法上有很多細節要注意!首先你的學習歷程在做最後整理時須要有清楚的文章結構,然後能夠針對每個段落主題下一句標題,最好讓這個標題能夠畫龍點睛地體現出整體的內容。接著,建議各位每一個標題下的內容文字敘述,大約落在200字左右, 


 若內文超過200字即建議分段,並需做好關鍵字標示。最後則是字體大小建議用 18~24pt來呈現,這樣在閱讀上更加舒適。 


四、圖文排版⸺照片圖片佐證、 圖表化呈現(強化重點、節省 閱讀時間) 

最後一點的建議就是希望各位在上傳學習歷程前,能夠將你手上的資料採用圖文、表格的方式進行編排,除了能夠讓你的資料呈現有更多元的閱讀體驗之外,還能夠更精簡的讓閱讀者去掌握到你要表達的重點,故圖文排版在現行的評分系統上就顯得更是關鍵!所以各位同學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時候,記得要掌握到這個重點。 


其他文章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最主流的高中升大學入學管道―申請入學新舊制度差在哪?

申請入學作為近幾年來錄取人數佔比最高的入學管道,自108年學測五選四起,因制度的調整,使得參加申請入學人數的比例從不到60%驟升到近70%,考生參與申請入學的意願大幅提升,造就申請入學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入學管道,每年約有8萬餘生爭取5萬多的入學名額。新課綱上路後,申請入學的參與率更是持續攀升,111年報名申請的人數共有8.1萬人,佔學測總考生人數約70%,雖然總人數較前一年度減少4千人,但申請入學的實際參與率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請入學是透過甄選的方式來徵才,目的便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機制,讓學校科系與學生做更緊密的媒合,所以若是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走向有提前規劃,申請入學將是一個可以讓同學向考官展現自己學習潛能與熱情的管道。也就是說,若是同學在高中在學期間,累積了欲申請校系所需的相關歷程,如自主學習計畫、檢定證照、競賽活動等,充分地展現出對於該校系的了解與學習的熱忱,那麼在學測成績到達校系要求門檻的情況下,此管道將會是同學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新課綱的運行,在申請入學的時程上也有跟往年有較大的差異,過去我們可能在三月時就會要進行落點分析且選填繁星、申請的志願,到了四月時就要開始上傳大學各校系要檢視的備審資料,五月時則是要進行最終的面試、筆試等等。但隨著新制度的運作,第二階段甄試的時程因為加入了學習歷程檔案的採納有所變動,四月份時會讓高三的學生上傳最後一次的學習歷程檔案,五月中以前則是審查資料繳交截止日,五月中至六月初則是進行面試,最後的放榜時間也延後至六月中旬。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選校還是選系? 選填志願前必看的6大迷思

每年學測成績公告後,高中學子們就要面臨人生的重大課題-「大學科系志願選填」,要在2,000個系組中,找出最理想的6個校系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甄戰學習顧問彙整數年來的輔導經驗,就選系迷思與親子溝通提出幾項建議,望能協助同學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邁向自己理想的大學生涯。破除迷思一:科系冷門熱門大學科系、課程經常會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做調整,市場趨勢、世界不斷的改變,熱門的職業與科系也不斷的被更替,只要願意投入熱忱在某領域學習發展,都有機會成為專家、炙手可熱的人才。換言之,科系沒有冷熱門之別,要專注的是個人學習投入與專業能力的養成。破除迷思二:選系還是選校甄戰建議以選系為主,若能進入一個自己充滿熱忱的科系,較能夠自發性的投入心力學習,遇到課業上的挑戰,也較能堅持並突破難關。或許有些學測失利的同學,會考慮未來轉學、轉系,即使如此仍應選填相近科系,避免學習內容落差過大難以接受。破除迷思三:興趣優先還是能力優先建議可以從自己擅長的方面優先做選擇,畢竟若是自己擅長的領域較容易累積成就感,也比較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部分,進而讓自己不斷學習。在每一個領域中,都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部分,也一定會有枯燥乏味的地方,如何找到讓自己保持動力持續下去的原因,才是決定未來專業與學習的關鍵。破除迷思四:過於相信片面資訊許多家長同學們在選校系時,經常因為片面的資訊而影響判斷準則,例如:聽說某校經費資源很多、國立一定比私立好、北部學校比較南部好等。實際上,除了部分大學科系停招等問題須避開之外,其他需要更全面的的判斷標準,即便學校資源再豐富,如果不懂得運用也是枉然,現今網路資源豐盛,差距也早已縮小,自己不斷的學習才是一切的源頭。破除迷思五:高中結束就是玩歷經了高中3年的高壓學習,許多同學把進入大學視為一種解脫,殊不知高三的課程是在為大學的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如果疏忽了很容易在大一就學習的很痛苦;大學生活不同於高中,更多的是彈性學習與時間運用,因此,必須積極主動的規劃學習,保持學習的靈活與彈性,大學後的人生路還很長,絕不是在放榜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人生未來。破除迷思六:保障未來的科系未來就業是選系的一大考量,部分科系與職業銜接性非常高,如藥學系、資工系等,相對地,部分學系則容易被貼上「專業不明」的標籤。但是專才的培養需要市場提供等比例的職缺,不然就會產生像是流浪教師、律師等問題。未來職場重視跨領域、多元能力的人才,專才反而容易框架了自己的職涯發展,重視博雅訓練的科系,未來的選擇也較不受限制,更能展現發展的可能性。如何協助孩子做科系選擇呢?以下提供3點建議:給父母的話吸收新知:現今社會環境及產業變化迅速,建議家長可以多多了解不同學系的未來走向與發展,才能給予孩子最客觀的建議。提供資源:孩子們在選擇過程中,家長可運用自己的人脈,安排孩子與相關人士接觸、訪談,讓孩子可以直接確認自己所理解的資訊與現實狀況的差異。訂定目標: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生涯的選擇決定權,最終仍應掌握在孩子手上,家長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支持與關懷,成為他們的後盾,讓他們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給同學的話如何讓父母認同自己的選擇?以下提供3點建議: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提出證據:提出該科系的學習標竿與成功典範,蒐集該學系的特色與資訊,協助父母了解,讓父母有判斷的依據與思考彈性。學習規劃與目標:做好未來該學系的學習規劃,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該如何增強自己的就學力與就業力,將其提出與父母討論,更能展現自己的選擇是經過思考。親身參與體驗:藉由參加過的活動經驗或蒐集、傾聽各方專業意見,藉此經歷支持自己的生涯選擇。溝通的時機與態度遠比內容重要,務必避免情緒化的表達,秉持謙虛、理性的態度提出想法,並認真的傾聽父母意見、尊重他們的人生歷練與觀點。其實父母們都樂見孩子成熟,願意為自己負責,會有較多的疑慮,通常來自同學們空泛不具體的想法,父母當然就比較難安心放手,但人生中,最願意無條件幫助您,跟您一同成長的,絕對是父母,所以,做好自己的功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讓父母願意支持您,成為您實現理想的好夥伴吧!